《第三節·滅后五品·略明后四》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
【經文】
“又復如來滅后,若聞是經而不毀呰,起隨喜心,當知已為深信解相,何況讀誦、受持之者,斯人則為頂戴如來。”
“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不須為我復起塔寺,及作僧坊,以四事①供養眾僧。所以者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為已起塔,造立僧坊、供養眾僧。則為以佛舍利起七寶塔,高廣漸小至于梵天,懸諸幡蓋及眾寶鈴,華、香、瓔珞,末香、涂香、燒香,眾鼓、伎樂,簫、笛、箜篌,種種舞戲,以妙音聲歌唄贊頌,則為于無量千萬億劫作是供養已。”
“阿逸多!若我滅后,聞是經典,有能受持,若自書、若教人書,則為起立僧坊,以赤栴檀作諸殿堂三十有二,高八多羅樹②,高廣嚴好,百千比丘于其中止,園林、浴池,經行、禪窟,衣服、飲食、床褥、湯藥,一切樂具充滿其中。如是僧坊、堂閣、若干百千萬億,其數無量,以此現前供養于我及比丘僧。是故我說:‘如來滅后,若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供養經卷,不須復起塔寺,及造僧坊、供養眾僧?!瘺r復有人能持是經,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其德最勝,無量無邊。譬如虛空、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無量無邊;是人功德,亦復如是無量無邊,疾至一切種智。若人讀誦受持是經,為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復能起塔,及造僧坊、供養贊嘆聲聞眾僧,亦以百千萬億贊嘆之法贊嘆菩薩功德,又為他人,種種因緣隨義解說此法華經,復能清凈持戒,與柔和者而共同止,忍辱無瞋,志念堅固,常貴坐禪得諸深定,精進勇猛攝諸善法,利根智慧善答問難?!?br>
“阿逸多!若我滅后,諸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復有如是諸善功德,當知是人,已趣道場,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坐道樹下。”
“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若坐、若立、若行處,此中便應起塔,一切天人皆應供養如佛之塔。”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我滅度后,能奉持此經,斯人福無量,如上之所說。
是則為具足,一切諸供養。以舍利起塔,七寶而莊嚴,
表剎甚高廣,漸小至梵天,寶鈴千萬億,風動出妙音。
又于無量劫,而供養此塔,華香諸瓔珞,天衣眾伎樂,
燃香油酥燈,周匝常照明。惡世法末時,能持是經者,
則為已如上,具足諸供養。若能持此經,則如佛現在,
以牛頭栴檀③,起僧坊供養。堂有三十二,高八多羅樹,
上饌妙衣服,床臥皆具足,百千眾住處,園林諸浴池,
經行及禪窟,種種皆嚴好。若有信解心,受持讀誦書,
若復教人書,及供養經卷,散華香末香,以須曼④瞻蔔⑤,
阿提目多伽⑥,薰油常燃之。如是供養者,得無量功德,
如虛空無邊,其福亦如是。況復持此經,兼布施持戒,
忍辱樂禪定,不瞋不惡口,恭敬于塔廟,謙下諸比丘,
遠離自高心,常思惟智慧,有問難不瞋,隨順為解說,
若能行是行,功德不可量。若見此法師,成就如是德,
應以天華散,天衣覆其身,頭面接足禮,生心如佛想。
又應作是念,不久詣道樹,得無漏無為,廣利諸人天。
其所住止處,經行若坐臥,乃至說一偈,是中應起塔,
莊嚴令妙好,種種以供養。佛子住此地,則是佛受用,
常在于其中,經行及坐臥?!?br>
【注釋】
①四事:供奉凈資恭敬三寶日常生活中所需之四事。指衣服、飲食、臥具、醫藥,或指衣服、飲食、湯藥、房舍等。 ② 多羅樹:樹名。譯曰岸樹,高竦樹。其樹形如輪櫚,極高七八十尺,體堅如鐵,葉長稠密,果熟則赤,如大石榴,人多食之。東印度界其樹最多。 ③ 牛頭栴檀:又稱赤栴檀。栴檀為香樹名,出自牛頭山,故曰牛頭栴檀。 ④ 須曼:花名,或云須末那、須曼那、蘇摩那。其色黃白而極香,樹不至大,高三四尺,下垂如蓋。 ⑤ 瞻蔔:花名,黃色花,其香甚。盛花似梔子。 ⑥ 阿提目多伽:草名。譯曰善思夷華、苣勝子、龍舐華。草形如大麻,赤華青葉,子可作油,亦能為香。
【譯文】
“還有,在如來佛入滅度之后,若有人聽到此經,不加誹謗,并隨順經義而產生歡喜之心,應當知道,這也是深信《法華經》的信解相。何況如果有人能讀誦、受持,那他就是在頂戴如來。阿逸多,這些善男子、善女子已不必再為我建立塔寺,不必再建造僧房,也不必再以衣服、飲食、臥具、醫藥四事供養僧眾。為什么呢?因為這些善男子、善女子受持、讀誦這部經典,本身就算是建立佛塔、僧房和供養眾僧。這也算是為供養佛舍利而建起七寶塔,這塔由下而上,逐漸縮小,直達梵天。塔上懸掛著各種幡、蓋以及寶鈴、鮮花、妙香、瓔珞、末香、涂香、燒香、眾鼓、伎樂、竹簫、銅笛、箜篌,演奏種種的舞戲和微妙的音樂,來歌詠、贊嘆、頌揚。這種供養持續無量千萬億劫那么長時間,而受持、讀誦這部經典,就等于完成了這種供養。阿逸多,若我滅度之后,有人聽到這部經典能夠信受持行,自己抄寫,并教別人抄寫,那他就等于是建立了僧房。這僧房用紅色的栴檀木材,共有殿堂三十二棟,有八棵多羅樹那么高,寬敞雄偉,富麗堂皇。成百上千的比丘住在其中。這里還有園林、浴池、散步的路徑、坐禪的洞窟。衣服、飲食、床褥、湯藥及其他樂器也是一應俱全。這樣的僧房和堂閣達百千萬億座,數量之多,無法統計。受持《法華經》就等于建造了這么多的僧房并把它們拿來供養我和僧眾。所以,我說在如來滅度之后,若有人能受持、讀誦此經,自己抄寫或教他人抄寫,供養經卷,那么,此人就不必再建起塔廟、修造僧房、供養僧眾?!?br>
“何況還有一部分人,他們在受持此經的同時,還能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六種波羅蜜之法,這些人的功德最為殊盛,可說是無量無邊,就像虛空一樣,找不到它的邊際,就像東西南北、四維和上下等十方一樣,不可限量。這些人的功德如此巨大,他們很快就會達到無所不知的佛智果位。如果有人讀誦、受持此經,為他人解說,自己抄寫,并教別人抄寫,與此同時還能建起佛塔、興建僧房、供養并贊頌聲聞僧眾,并以百千萬億種贊嘆的方式贊頌菩薩的功德;另外,還能根據其他人的具體情況,隨順經文義理,機動靈活地講解這部《法華經》;并且,他還能清凈持戒,與溫和者同處,忍辱無怒,意志堅強、常習坐禪,深入妙定,勇猛精進,行善利人,天性聰明,富有智慧,善于答辯。阿逸多,如果我滅度之后,善男子、善女人們能在受持、讀誦此經的同時,還能有這樣的善好功德,應當知道,這些人已經走向道場,接近至高無上的佛智,已坐在了菩提樹下,快要悟道成佛了。阿逸多,凡是這些善男子、善女人坐、立或散步的地方,均應建起高塔,所有天神和人類都應像供養佛塔一樣,供養這些寶塔。”
這時,釋迦牟尼佛為了重復以上義理,便又以偈語格式說道:“如果我滅度之后,有人能奉持此經,這人的福德已如以上所說,便大得無以稱量。能奉持此經,就等于作了一切的供養,如為供養舍利佛而建起寶塔。寶塔由七種珍寶裝飾,塔的外形與塔的剎竿,十分高大,由下而上逐漸縮小,直達梵天。塔上寶鈴成千上萬,隨風吹動,傳出妙音。不光建起這樣的寶塔,而且于無量劫的時間里一直供養此塔。如用鮮花、妙香、瓔珞、天衣、伎樂供養,用香油燈、酥油燈在周圍照明。在五濁惡世的末法時期,凡能受持此經的人,就等于具足了如上這種供養。假若有誰能受持《法華經》,那就如同在佛住世時,他以牛頭栴檀為材料建起僧院,作為對佛和僧眾的供養。他所建造的僧院中有三十二座殿堂,每座殿堂高達八棵多羅樹。上好的食品、精妙的衣服,坐床、臥具等應有盡有。成百上千的僧眾居住在這里。有園林、浴池,有散步的小道,有坐禪的洞窟。種種設備,可謂十全十美。
如果有人對此經起信解之心,并受持、讀誦、教人抄寫,以鮮花、末香供養經卷,以悅意色花、金色花、胡麻籽等制油,在《法華經》所在之處,燃燈熏之,以為供養。這種供養能得到無量的功德,就好像虛空一樣,無邊無際。何況有人能在受持此經的同時,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五種波羅蜜法門,對一切眾生不生嗔怒心,不惡言相加,對塔廟恭敬,對比丘謙下,遠離妄自尊大的心理,時常體悟佛的智慧。遇到有人質問責難,也不發怒,隨順機緣,詳細為其解說。若能如此修行,此人的功德將不可限量。遇見成就如此功德的法師,就應以天花、天衣散向其身。像對待如來佛一樣對他頂禮膜拜,心中還應這樣想,這位法師不久就會到達成佛的道場,證得清凈微妙的智慧,并將為所有的天神和人類帶來益處。在他所住的地方、散步的地方、坐臥的地方,甚至在他只說過一句經文的地方,都應該建起寶塔,并以各種方法裝飾,使其非常美麗莊嚴;用各種供物供養,以示恭敬。這位法師作為佛的弟子,住在這里,如同佛住在這里一樣,享受這里的一切,在這里散步、打坐、安臥,一直不離開這個道場。”
【鑒賞】
法本平等,無有高下,但人有高低,根機各別,所以每個人都接觸《法華經》,得到的功德利益卻不盡相同,至于如來滅度之后,《法華經》還會流傳在十方世界,這時還會有更多的人不斷接觸《法華經》,這些人相比前面出現的種種大眾,機緣較淺,善根也相對淺薄,所以從《法華經》中體證、領解的東西有所差別,但也能夠得到種種殊勝的功德。
如來滅后,共有五品解入的相狀,即“列五品名,粗格量后四品功德”,五品的名稱分別是:直起隨喜之心,加受持讀誦,加教人受持,加兼行六度,加正行六度,本節著重闡述后四種的功德,每一品功德首先是“標人相”,即說出這些人接觸《法華經》后的表現,然后“格量功德”。
這些人沒有福報親聽佛陀于靈鷲山宣講《法華經》,但在后世可以接觸到此經,必有相應的利益。隨喜此經的功德,本節只是提到而已,并非展開。第二品“加受持讀誦”,除了對《法華經》生起隨喜之心,還能夠讀誦并領受、憶持此經,這樣的層次就深了一點。第三品“加教人受持”,這類似前面現在四信中的聞持供養,自利利他,但是二者有很大區別,前者是在對《法華經》的文和意都通達無礙的基礎上,開示法義,而后者則只是勸說他人受持經典,或者教導別人讀誦、書寫經文。第四品“加兼行六度”,兼行就是兼而行之,在主要行持的同時兼帶修學六度,主要的功德當然是讀誦、書寫、受持《法華經》,較之前者,這些人能夠按照《法華經》的意趣來精進修學,而且發大乘心,行菩薩道,但較之后面的“加正行六度”,則尚待進步。第五品“加正行六度”,就是以六度菩薩道為主要功德,在受持讀誦《法華經》的同時,修學六度,這是動靜不二、理事不二的境界。當然這四種解入法華的功德,都是不可思議的殊勝,聽聞如來壽量,能有這樣巨大的功德利益,為流通本門起到了深遠的推動,所以,從“明現在四信”開始,包括“明滅后五品”和后面的《法師功德品》和《常不輕菩薩品》,都屬于本門的流通分。
上一篇:法華經《第三節·持此經典·鼻根功德》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
下一篇:法華經《第九·授學無學人記品》經文|注釋|譯文|賞析|評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