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成身退,見好就收
原典
功遂身退,天之道。
——《道德經·第九章》
譯釋
做事達到了最高的境界之后,懂得退居,這樣才符合“天道”。
道家倡導“功成身退”,人的行為要符合天道,功業達到巔峰的時候,就要退居,這是一種自然規則。“功成而不居”是一種智慧,那些功成而依然在自己位置上的人,是因為覺得以后自己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如果前方已經沒有什么發展空間了,那就要考慮功成身退了,這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解讀
功成身退是一種智慧
朱元璋登基稱帝以后,為那些并肩作戰的將領們都加了封號,給了他們俸祿。當時他封李善長為丞相,李善長是跟著朱元璋起義的人之一,也是朱元璋的同鄉,在行軍打仗中,可謂對朱元璋忠心耿耿。因此,在建立大明王朝的時候,朱元璋就把李善長排在了第一位。
隨著時間的推移,做了丞相的李善長,開始變得奢侈享受,心胸狹窄,那些附和他的官員都會得到提拔,那些不附和他的官員,他就會暗中懲罰,有一些官員還被他發配到很遠的地方去了。
剛開始朱元璋并沒有發現什么,但時間久了,朱元璋也看出不對勁了,他也知道了李善長的兒子李一雅無惡不作,李善長不僅沒有嚴加管教,反而處處包庇,這讓朱元璋很不高興。
這一天,朱元璋因為一件事情和李善長吵了起來,當場就對他說:“你出去吧,我當時怎么就用了你當丞相?”事后,朱元璋就下定決心要換丞相。于是,朱元璋就把劉伯溫叫來一起商議,其實當時封丞相的時候,他考慮過劉伯溫。
劉伯溫聽了朱元璋的想法之后,先是一驚,心想:更換丞相并不是小事,這關系到國家的建設。朝中那么多功臣,要想找個好的丞相很不容易。于是他就對朱元璋說:“善長是大明朝的功臣,在外面也有很高的聲望,他做丞相可以調和將領之間的矛盾,有利于上下一心。依臣來看,還是多看他的長處,不換的好。”
聽到劉伯溫這么一說,朱元璋吃驚地看著他,就問他說:“你也應該知道他多次加害于你,在我面對說了你很多的壞話,為什么還要幫他說話呢?”
劉伯溫笑著說:“他想害我,這是我們之間的私人恩怨。更換丞相是朝廷的大事啊,臣不能公報私仇,不能以自己的利益損害國家的利益啊。”
看著劉伯溫這么認真地說話,朱元璋被感動了,心中覺得劉伯溫才是忠良的臣子。很多人都說宰相肚子里能撐船,劉伯溫就是這樣啊。對劉伯溫表示贊嘆之后,他腦中忽然一亮,對劉伯溫說:“先生這么有肚量,實在很難得。這個丞相讓你來當好了。”劉伯溫一聽讓他當丞相,連忙跪了下來說:“這可不行,這換丞相就像給房屋換梁柱,必須要使用大木。臣只是一塊小木頭,怎么能行呢?換了小木頭,那房子要塌的啊。”
朱元璋聽了,很久沒有說話,他知道李善長的勢力很大,劉伯溫就算當了丞相也斗不過他,想想也就算了。之后,劉伯溫道謝而去。
功成身退可以保身,這是老子教給我們的智慧。如果背道而馳,不僅顯示不出自己的功勞,還會招來禍害。劉伯溫就深知這個道理,所以他審時度勢,功成身退。
老子說:“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學會功成身退,對自己的名節和壽命都有益處。人生在世,盡全力報效社會是有必要的,但當自己到達事業頂峰的時候,危險也就來了。在論功的時候自己可能會遭受他人的嫉恨,這個時候要學會化解,收斂自己的鋒芒。
歷史上的范蠡是一代功臣,他輔助勾踐復興越國,而在功名成就之后,選擇了離開,并在商界有所作為,成為商人“圣祖”。在功名利祿面前,范蠡能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進退自如,他對功名的舍得讓我們有所體會。
范蠡小時候父母雙亡,但他有很大志向。范蠡天資聰慧,也很勤奮,博覽群書,最終成為了一個博學之士。但當時楚國的統治很黑暗,他覺得在楚國沒有辦法發揮出來他的聰明才智,于是在496年前后進到越國,輔助勾踐滅吳。
公元496年,吳國和越國發生了槜李之戰,吳王在戰役中陣亡,從此以后兩國之間有很大的仇恨,終年戰爭不止。公元前491年,吳王的兒子夫差和越國在夫椒大戰,以越王勾踐失敗為終,越王就帶著自己的五千士兵逃到了會稽山,范蠡就在這個時候投奔了他。在勾踐任命他為上大夫之后,他給勾踐出計讓他向吳王投降,還陪同勾踐夫婦在吳國為奴三年。在輔助勾踐的這么多年之中,他一心想著滅吳,最終輔助勾踐報了三年受辱的仇,在中原成就了自己的霸業,之后范蠡被尊為上將軍。
在輔助勾踐復興越國后,范蠡和文種胖成為了滅吳的最大功臣,他們自然分得了高官俸祿,但這個時候范蠡選擇了離開,他寫了一封辭別書給越王,只拿著少量的錢財走了。
范蠡離開越國之后,來到了齊國,帶著自己的兒子們辛勤耕作,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就積累了十萬的家產,齊國人聽說了他的才能,就派人請他做齊國的宰相。但是范蠡說:“居家則至千金,居官則至卿相,此布衣之極也。久受尊名,不祥。”就辭去了相位,之后把財產分給了自己的朋友和老鄉。離開齊國之后,他就來到了陶,他看重了陶的經濟條件就在那里定居了,在陶經商創業,集資巨萬,他被后世人成為“陶朱公”。范蠡每到一個地方,就成名于天下,“三聚三散”后被人們稱為“財神”。
范蠡面對功名利祿能夠放得開,懂得功成身退的道理,人生在世,萬千的劫難都因為自己的欲望,欲望也沒有停止的可能,而欲只能生欲。因此在適當的時候功成身退,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樣可以不讓自己被欲望湮滅。
人的一生有很多的獲得,也有很多的失去,一個人得到的越多,那么煩惱也越多,長時間下去就會身心疲憊。因此。當一個覺得自己身在高處,身心疲憊的時候,功成身退倒是一個很好的辦法。
道德經鑒賞哲思
人生在世,被太多的名利所驅使,大都覺得名利越多越好,都在名利的追逐之中筋疲力盡,過多的名利追求會讓自己失去心靈的自由。所以說當一個人身在高處,感到高處不勝寒的時候,退居下來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上一篇:《道德經·保持樂觀的心態,不被外界的紛擾左右》原文與翻譯
下一篇:《道德經·去除淺薄浮華,而取敦厚樸質》原文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