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得其欲
【原文】
大國者[著]下流[1],
天下之牝,
天下之交[2]。
牝常以靜[柔]勝牡[3],
以靜為下。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
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勝]大國。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勝]。
大國不過欲兼畜人[4],
小國不過欲入[不]事人。
夫兩者各得其所欲,
大者宜為下。
【注釋】
[1]下流:水所匯聚之處。
[2]交:交匯,匯總。
[3]牝:雌性,陰性。牡:雄性,陽性。
[4]兼畜人:把人聚在一起養護。
【譯文】
大國,要像江海居大而處下,
要像雌性那樣安靜柔弱,
使天下百川河流交匯在這里。
雌性常以安靜勝過雄性,
因為她守靜,所以做事以謙恭卑下為宜。
大國對小國謙下,就可取得小國的歸附;
小國對大國謙下,就可取得大國支持。
所以有的謙下取得歸附,有的謙下得到支持。
大國不過是希望網羅小國,
小國不過是希望依附大國。
于是大國小國都達到各自愿望。
則大國尤以謙恭卑下為宜。
【解析】
老子在以上的章節中曾多次講到統治者治理國家要無為而治,這一章主要講了作為一個大國在對待別的小國時應持有的態度。
春秋末期,諸侯國林立,兼并戰爭連年不斷,大國爭霸,小國自保,人民不堪戰爭之苦。老子一貫反對戰爭,針對戰爭帶給人民的災難,老子痛心疾首,幾乎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于是他不由自主地發出了“大國者[著]下流”的呼聲。下流,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卑賤、無恥,它是江河的流向,我們都知道水是向低處流的,海之所以能納百川,是因為海甘居下位,恬靜寬容,無所不包,所以它成就了自己的“大”,它的作為是合乎道德的,所以它能長久而博大。老子認為大國如果能像大海,常常處于謙和、卑下的位置,國家就能太平,人民就能安寧,人心安國家自然會更強盛。
老子接著以雌性的柔和和安靜戰勝強硬的道理來說明問題。大國之大并非僅憑戰爭兼并小國而獲得,它之所以會大,一方面是客觀上的地理位置的優越。春秋時代的大國大都處在中原文明的邊緣地帶,這里地勢低洼、水草豐美,正是這種地理位置的優越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大國的地位。大國之所以能保持長久的地位取決于統治者統治有方,他們清楚大國和小國的關系,老子也針對這種關系作論述,他說,“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意思是說,大國如果以謙和、卑下的態度處理和小國之間的關系,就能取得小國的信賴;小國如果能以謙卑的態度對待大國,亦能取得大國的信任和保護。小國和大國的關系用海納百川來形容是最恰當不過的,海是博大、深沉、寬容、謙和、卑下的,正是因為它的這些特性,百川才會欣然歸于它的懷抱,也因此成就它的博大、寬厚、永不干涸;百川只有得到了這樣的歸處才變得勃勃生機,一路歡歌下流入海……
在老子生活的春秋晚期,大國和小國并存的封建割據時代已進入最后階段。西周時期的幾百個諸侯國家在周邊的大國的威逼下已經喪失了獨立自主的地位,幾乎都成了大國的附庸。這些小國雖然幸存了下來,但處境很艱難,它們不但要向大國俯首納貢,還要分擔大國重大工程項目的勞役,小國的人民不堪忍受屈辱和勞頓之苦,可又無可奈何。大國固然不肯以謙下的態度對待小國,它們奴役小國的人民,使他們深受其苦。老子針對這種社會現狀,提出了自己的主張,渴望能以此來喚醒大國的寬厚和仁慈,他幻想通過自己的力量改變社會現狀,無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老子認為柔弱能戰勝剛強,可真實的社會現狀卻和老子的觀點背道而馳,我們是否會因此而對老子的觀點予以否定?社會現狀中柔弱沒能戰勝強硬只是一時的弱勢表現,從總體而言,柔弱總能戰勝剛強。綜觀自然界的種種現象,我們就不難發現:看似強大的事物卻不能長久地存在,而看似渺小的事物卻有著很強的生命力。具體來講,龐大的恐龍曾統治著整個自然界,而到最后竟被最弱小的猴子種屬取而代之,很多事實無不證實了老子的觀點是正確的。
國家謙和、卑下才能夠長久,人類也是如此。人類如果不能做到謙和、卑下,其統治自然界的地位就會被其他的物種所取代,甚至自我毀滅,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我們作為人類的個體,就應該從我做起,對待周圍的人要謙恭、柔和、甘居低位;對待周圍的物應該友善、包容,不對動物大肆捕殺,不對植物任意砍伐,和自然萬物和諧相處,才能“兩者各得其所欲”,也只有這樣我們才不愧做萬物的長者,才不愧擁有聰明才智。
經商之道
滿足消費者的個性需要
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美國制鞋企業高浦勒斯公司在經營上遇到很大的困難。當時弗蘭西斯擔任公司的總經理。
弗蘭西斯認為,企業家生產產品是為了滿足消費者的需要。在市場經濟的初級階段,消費者需要的是物美價廉的產品,到了現在,經濟已經十分發達,百姓生活富足,人們買鞋不再僅僅是為了御寒防潮,更多的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情感需要。所以,產品必須富有個性,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要。
弗蘭西斯為此要求設計人員以“銷售感情勝于銷售鞋子”為宗旨,充分發揮每個人的想象力,設計出多種多樣、富有個性的鞋。
在這一嶄新的管理理念下,該公司在市場上推出了“男性情感”、“女性情感”、“優雅感”、“野性感”、“沉穩感”、“輕盈感”、“年輕感”等各種主題的鞋子。弗蘭西斯還為這些類型的鞋子取上稀奇古怪的名字,如“袋鼠”、“笑”、“淚”、“愛情”、“搖擺舞”等等,令人回味無窮。賦予鞋這種商品特殊的感情是企業管理的獨具魅力之處。這種獨具特色與個性的鞋一出現,便在不同的消費群體中引起強烈的心理呼應。
公司并且在廣告中通過懷舊、鄉愁、童趣等情感訴求方式來增加人們對商品的情感投入,獲得良好的感情交流。在包裝上印有精美圖案,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引起人們各種情感的涌動。
由于高浦勒斯公司生產的鞋滿足了消費者的各種情感的需要,許多人都愿意購買高浦勒斯公司制造的鞋。于是,他的這一舉措為這個公司帶來了豐厚的利潤。
當一個行業能給大家帶來高利潤時,大家便會一窩蜂地加入那個行業。如你已遲了一步,所有的先機被先來者搶光了,此時你該怎么辦呢?李維·施特勞斯的成功創業就告訴了你該怎么做。
100多年前,美國西部掀起了一股“淘金熱”,猶太人李維·施特勞斯懷著淘金發財的夢想來到舊金山。但是,當他看到那里已經聚集成千上萬淘金的人后,改變了自己的初衷,離開淘金的人潮,自己開了家經營日用品的小商店。
有一天,他攜帶一些線團之類的小商品和一批供淘金者搭帳篷、馬棚用的帆布外出銷售。在船上,小商品很快便銷售一空,待抵達碼頭時,他攜帆布去推銷,可是卻未能如愿。懊喪之余,李維·施特勞斯聽到淘金者抱怨褲子不耐磨,沒穿幾天就破了。他靈機一動,立刻找到一家服裝店,用自己的帆布作布料做了幾條褲子,賣給淘金者,一下就賣完了,并接到大批的訂單。此后,李維·施特勞斯專門從事牛仔褲的生產、銷售,并成立了李維·施特勞斯牛仔褲公司,設立專門的服裝廠,大批量生產“淘金工裝褲”,以淘金者和西部牛仔為銷售對象。由于這種耐磨的帆布褲適應了人們的需要,既結實又好看,因而銷路十分好。
李維·施特勞斯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但是他并未就此止步,而是繼續投入到產品的深層次開發中。
李維·施特勞斯根據工人們的勞動特點,不斷改進褲子面料和樣式,以適應工人的需求。最終,他找到一種法國嗶嘰布為面料來生產褲子,既堅固耐用,又美觀大方。
考慮到人們習慣于將礦石的樣品放進褲袋里,先前使用線縫制的褲袋不牢固,李維·施特勞斯就在縫制臀部褲袋時改用金屬釘釘牢;牛仔褲的扣子則用銅、鋅的合金材料制成,并在重要的部位用皮革鑲起來。這樣就不但贏得了廣大礦工的好評,而且由于它形成了牛仔褲的特有樣式,成了一種時髦服裝,受到人們的歡迎。結果它的銷售量直線上升。
此后,李維·施特勞斯公司根據人們不同時期消費觀念的變化,又不斷推出新的樣式,使牛仔褲做到耐穿、便宜、合身。時至今日,李維·施特勞斯公司已經在世界12個國家設有加工廠,在許多地區和國家設有銷售網,形成年銷售額達20億美元的大型企業集團,令諸多服裝加工業同行為之震驚。
大家想想看,如李維·施特勞斯當初也跟著別人去淘金,能有今天的成績嗎?
上一篇:道德經全集《第八章·不爭無尤》釋義
下一篇:道德經全集《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寶》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