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镃
促織兒
月洗高梧,露漙幽草,寶釵樓外秋深。土花沿翠,螢火墜墻陰。靜聽寒聲斷續,微韻轉、凄咽悲沈。爭求侶,殷勤勸織,促破曉機心。
兒時,曾記得,呼燈灌穴,斂步隨音。任滿身花影,猶自追尋。攜向華堂戲斗,亭臺小、籠巧妝金。今休說,從渠床下,涼夜伴孤吟。
【注釋】
促織:即蟋蟀。(tuan):露多的樣子。土花:綠色苔蘚。微韻:蟋蟀細鳴聲。籠巧妝金:唐宋時期,宮中婦人多以小金籠子關蟋蟀,置于枕旁,以解孤寂,此即指是。渠:古代漢語中作第三人稱代詞,相當于“他”或“它”。
【鑒賞】
這是一曲典型的應景之作。以蟋蟀為題,追憶往事,抒發老來孤獨的感慨。
詞的上闋寫景寫物。作者描述的對象是蟋蟀,先給讀者的卻是一個蟋蟀出沒的時間和空間環境:秋夜,月光如洗,照在高高的梧桐樹上;濃濃的秋霧打濕了小草,庭外一派夜深人靜。草地邊緣的一圈綠色苔蘚植物就像一條翠色的帶子,螢火蟲兒在其中忽閃忽閃的。作者用優美的筆調給我們勾勒出了一幅深秋的夜景。也正是在這追憶中熟悉的環境里,我們又仿佛聽到了那熟悉的促織的叫聲。此時,詞人將描寫的筆觸由視覺轉向了聽覺,“寒聲斷續”、“微韻轉”,是指蟋蟀所發出來的特有的叫聲。那顫顫的蟋蟀的聲音,在秋天的涼夜中聽來,多少有一些悲涼。這叫聲像是在對侶鳴求,又像是在催促那已整夜未下機的無眠思婦。這段文字通過虛實交織的手法,描寫了秋夜促織出現的一幕幕圖景及作者的想象。
詞的下闋通過追憶兒時追逐蟋蟀的樂趣,抒發了今日落寞的情緒。“呼燈灌穴、斂步隨音。任滿身花影,猶自追尋”幾句,生動地描繪出了一幅兒童追捕蟋蟀的圖景。回想小時的情景,再來讀這樣的詞句,一種親切和溫暖的感覺自然而然地漫上心頭。蟋蟀在那時不僅是孩子們的玩物,也是高墻深院內高貴人家或玩樂或無聊時的排遣。那蟋蟀在那年月曾給過人們多少歡樂!而如今,再也沒有那樣的心情了。同樣的蟋蟀叫聲,卻只能任它孤鳴于深秋的涼夜中。看似寫景,實是人物內心感慨之抒發。由歡至悲,既呼應上闋詞的情緒,又總括全篇,點明題旨。
全詞描寫細膩,曼聲細唱,親切感人。
上一篇:俞國寶《風入松·一春長費買花錢》宋詞賞析
下一篇:史達祖《玉蝴蝶·晚雨未摧宮樹》宋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