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歌子
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此詞選自《唐宋諸賢絕妙詞選》。
張子和,字子同,早年出仕,唐肅宗時因事貶官歸隱鄉(xiāng)里,浪跡江湖,寄情山水,自謂“煙波釣徒”。唐代宗大歷七年(772)八月,大書法家顏真卿出任湖州刺史,張志和駕舟訪謁,次年三月,顏真卿與名士時賢飲宴,時值暮春,桃花水漲,鱖魚肥美,席上詩酒唱和,張志和首唱,唱的便是《漁歌子》五首。曾一度散佚,幸有李德裕《玄真子漁歌記》保存,流傳至今。此詞是五首中的一首,其余四首被此首所掩,流傳不廣。
在盛、中唐時代,詞還處在發(fā)展初期,形式上與詩相異不大。此詞乍看很似七言絕句,唯一的不同,只是第三句分成二個三字句。然而,詩詞已分界,詞是配合曲調來演唱的,且有特定的曲子調名,此詞的曲子名就是“漁歌子”,今存唐《教坊記》記載有此調名。后來曲子失傳,調名就成了詞的詞牌,此處“漁歌子”就是此詞的詞牌。
西塞山,在今浙江省吳興縣西南。張志和浪跡江湖時隱居于此。此詞是他“煙波釣徒”生活的寫照,為讀者展示了一幅“江南春江漁隱圖”,從畫面流露出他對江南春色的愛戀和對自由隱逸生活的謳歌。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春風吹綠了西塞山,在墨黛色的青山下,銀潔的白鷺在迂飛回翔,那粉紅灼人的桃花落英繽紛,芳馨襲人,潺潺流水飄起瓣瓣桃花窅然而去,湛藍的江水明凈如鏡,藍得那么醉人,錦鱗游泳,清澈見底,這正是鱖魚最肥美的時節(jié)啊!詞人運用動靜相間和色彩相襯的藝術手法,只二句,將西塞山下的江南春色描繪得如此絢麗多姿,盎然紙上。飛鷺,落英,流水,游魚,畫面多么生機勃勃;黛山,白鷺,桃紅,綠水,色彩多么斑斕明麗,真是一派迷人的江南春色!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在明麗清新的江南春景畫面中,融進了一個“煙波釣徒”——江上漁者的形象。只見他頭戴青色竹編大斗笠,身披綠色的蓑衣,迎著春天的斜風細雨,駕著一葉扁舟,出沒于煙波浩渺的江上,多么放曠高逸的情趣,任憑風雨侵擾,仍悠然穩(wěn)泛于雨色空濛之中,這是何等瀟灑逸放的隱者形象!“青箬笠,綠蓑衣”是從外貌特征上勾勒一個雨中漁者的形象,“青”“綠”相映,色彩分明,形象逼真。末句則是從心理活動刻劃陶醉于煙波江上樂而不返的漁者形象,使?jié)O者形象富于立體感,使人神往。“斜風細雨”,抓住了江南春雨的特征,細膩地描摹了春雨的情狀,令人遐想。“不須歸”揭示了漁者流連江上的心理,同時暗中埋下了一層象征的意義。隱逸是中國封建士大夫出仕后隱退的一種政治方式,唐代,特別是盛、中唐時代,隱逸之風盛行,李白、王維、孟浩然等都隱逸過。張志和也不例外,他早年曾待詔翰林,做過官,因事得罪唐肅宗而遭貶斥。因此,他決心永棄官場,浪跡江湖,過自由自在的隱逸生活,“斜風細雨不須歸”,不正含蓄地表達他留連江湖,熱愛自然,向往自由的理想么?
詞人“高才遠識”、“博學能文”,擅長書畫詩歌,“古今無倫”,醇厚的藝術修養(yǎng)和功力,滋補了這“漁歌子”的名聲,當時就流傳到日本,日本嵯峨天皇于弘仁十四年(823),曾親自作《和張志和漁歌子》五首,成為日本詞學的開山之作。可見,張志和的《漁歌子》在當時的魅力是多么巨大!其影響是多么深遠!
上一篇:范仲淹《漁家傲》原文及講解
下一篇:《孟子·魚我所欲也》原文及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