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首頁·散原精舍詩續(xù)集、別集》新詩鑒賞
詩別集,三種共六卷,近人陳三立撰。三立(1853~1937)字伯巖,字散原,江西義寧(江西修水縣)人。少時文才英敏,與譚嗣同等并稱,工詩文,光緒十二年(1886)進士,任吏部主事,協(xié)助其父湖南巡撫陳寶箴在湖南推行新政,光緒二十四年新政失敗被革職,從此消沉,不肯任事,清亡前后從事過一段實業(yè)建設(shè),晚年憂憤時局,痛恨日寇入侵,七七事變后絕食而死。
陳詩多用以攄寫新舊變革時代不能忘懷世事,又不能完全投入社會進步洪流而只能潔身自好的舊式知識分子的抑塞磊落不平之氣和憂郁蒼涼的孤獨之感。其七律很有特色:“西方彼美人如玉,環(huán)海群雄像鑄銅。古事今情滿孤抱,天涯歲暮共悲風(fēng)。阽危國勢遂至此,浩蕩心源焉所窮。枯幾禿豪君莫笑,夢回負盡蠟燈紅。”(《次韻答季祠見贈二首》其一)“初歲光陰梅柳同,亭亭燈畔雪兼風(fēng)。九霄飛影能搖夜,萬竅寒聲已怒空。誰聽馬肝終不食,尚余雞肋欲論功。分明桑下曾三宿,記向閑謠斷夢中。”(《雪夜感述》)從這些充滿了郁勃之氣的詩句中可以感到作者憤世嫉俗情緒和對國事的憂慮。這類作品,正如鄭孝胥所言:“源雖出于魯直(黃庭堅),卓然大家,未可列之江西社里也。”
陳氏也通過寫情攄懷方式反映了清末民初的重大事件,如《書感》(第一首)寫庚子事變慈禧、光緒西逃,表達了詩人對清廷腐敗的憤慨。《園館夜集聞俄羅斯日本戰(zhàn)事甚亟感賦用首韻》《小除夕后二日聞日俄海戰(zhàn)已成作》控訴了日俄二帝在中國領(lǐng)土上所進行的不義之戰(zhàn),而清廷卻表示什么“中立”;《除夕被酒奮筆寫所感》揭露了清末垂死的統(tǒng)治者所搞的“限權(quán)立憲”的丑劇。
陳詩“避俗避熟,力求生澀”,追求味外之味,其佳者如食橄欖,味久回甘。七律多佳句:“掉頭一世不相能,去喚三山旭日升。的爍花光新寤寐,郁盤海氣出觚棱。”(《叔!東游詩刊本書其后》)“縈夢夸蛾徒自苦,舞筵傀儡定誰知。”(《遣懷》)其下者則不免矯揉造作被人目之為“江西魔派”。
陳集為編年本,起自辛丑(1901)止于民國二十年(1931)。集中所收作品均為庚子事變以后的作品,此時作者已退出新潮流,但其詩作之中仍有壓抑不住的風(fēng)云之氣。
有民國間商務(wù)印書館排印本。
上一篇:《詩詞曲論·詩論·徐而庵詩話》簡介介紹
下一篇:《詞曲總集·別集·詞·李清照集校注》簡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