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遠,而日中時近也。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兩小兒辯日》通過假托的兩個小孩爭辯太陽遠近的故事,提出了一個自然科學上值得探討的問題,表現(xiàn)了古代人民探討宇宙奧秘的熱情和渴望獲得科學知識的愿望。
太陽什么時候離人近,什么時候離人遠?為什么初出的太陽看起來很大,中午看起來很小?為什么夏天早晨的太陽照在身上不大覺得熱,中午的太陽一曬就跟火燒似的?這就是《兩小兒辯日》中的三個問題。在先秦時代,科學研究不發(fā)達,這些問題兩個小孩爭辯得誰也說服不了誰,連孔子也無法解答。
現(xiàn)在,這三個問題,已經(jīng)是自然科學的常識問題了:太陽離人的遠近,在早晚和中午基本是一樣的。人們看早晚時的太陽似乎很大,看中午時的太陽似乎很小,這是人對物體的視覺中出現(xiàn)的錯覺。舉例來說吧,當你把一只碗放在幾個大碟子中間時,你就會覺得這只碗小些;當你把同樣的一只碗擺在幾個小酒杯中間時,你就會覺得這只碗大些。你把同樣一只碗一會兒看得大些,一會兒看得小些,這就是錯覺;而這種錯覺的造成,很大的原因是它的那些陪襯的東西在起變化。同樣,太陽初升和將落的時候,地平線上只有一角天空,而附近又有樹木、房屋等做它的背景襯托,也就是說這些太陽的陪襯物小,所以它就顯得大些;而太陽在頭頂上的時候,大得無比的天空做它的背景襯托,所以太陽在中午時就顯得小些。還有一個現(xiàn)象,就是我們看白色圖形,總比同樣大小的黑色圖形大些。當太陽初升和將落的時候,四周的天空是暗沉沉的,太陽顯得特別亮,也就似乎大些;而當太陽在頭頂上的時候,四周的天空很明亮,相形之下,太陽與背襯物(指天空)的亮度,就不如早晚那樣相差懸殊,這也使我們看起來覺得中午的太陽似乎比早晚的太陽要小些。這都是人的眼睛的錯覺。實際上,地球上的某一個視點,早晚與中午離太陽的遠近,并不是確定不變的,它們是由地球自轉(zhuǎn)軸的角度、繞太陽公轉(zhuǎn)的軌道等許多復雜的因素所決定的,是在不斷變化的。太陽有的時候早晚比中午離人遠,有的時候卻是中午比早晚離人遠。早晚的太陽斜射在地面上,光度弱,所以不熱;中午的太陽直射在地面上,光度強,所以火熱。
這個寓言,主要寫兩個小孩子爭辯的話。作者圍繞著一個“辯”字做文章,把兩個小孩的爭辯寫得十分強烈。這種強烈的氣氛,主要靠作者在對話中運用反問句(或稱反詰句)造成的。一個小孩說:“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意思是說:遠的小而近的大。另一個小孩則反駁說:“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意思是說:近的熱而遠的涼。用這種反問句式比陳述句式直接表達的意思更有感情色彩和辯駁力量,仿佛是把自己的觀點變成千斤鐵錘,氣勢洶洶地直逼對方,有力地維護了自己的立場。從兩小兒運用反問句的辯論中,可見他們探索宇宙奧秘的熱情與勇氣。
反問句不僅可以用來展開辯論,駁斥對方,而且可以用于揭露與嘲笑。這個寓言的最后,兩個小孩用了“孰為汝多知乎”的反問句,這是嘲笑孔子,揭露孔子在這方面毫無知識的底細。應該指出的是,《兩小兒辯日》是一則寓言故事,而不是歷史故事,出于作者的虛構(gòu)與假托。其中孔子的其人其事,是一種假托,并非是歷史的真實。《列子》中所寫到的孔子故事,基本上都出于假托,這一點與《莊子》是相似的。
上一篇:施耐庵《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原文及講解
下一篇:王之渙《涼州詞》原文注解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