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觀滄海》是《步出夏門行》的第一章,作于建安十二(207)詩人北征烏桓,凱旋歸來的途中。其時詩人正當壯年,先后擊敗了呂布、張繡、袁紹等,現在又一舉平定了烏桓,正躊躇滿志,意欲南征孫、劉,實現統一,克成宏業。因而面對大海,心潮起伏,豪情滿懷。詩人通過對大海景色的描繪,抒寫了宏偉的氣魄和博大的胸襟。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頭二句寫得平穩自然。點出了觀海的地點——碣石。接著為讀者描繪幾幅不同的畫面。
第一幅畫面顯現的是大海在風和月麗的時候,一派生機勃勃的形象:“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詩人從大處落墨,以樸素的語言,鮮明的形象描繪出登山遠眺所見的景物。在遼闊的海面上,微風吹拂,海波蕩漾,遠處海島聳立在海面上。海島上山峰突兀,草木繁盛。這是一幅生機勃發的畫面,生動而富于變化。有動態的海水,有靜物的山島;有立體感的全貌,也有水、山、草、木等具體景物。整個畫面色彩鮮明,寫得輕松舒緩。
接著,詩人筆鋒一轉,在第二幅畫面中描繪了秋風怒號時大海洶涌澎湃的形象:“秋風蕭瑟,洪波涌起。”詩人用潑墨似的巨椽,揮灑出一幅氣勢奔騰的壯闊海景:海面浩淼無垠,秋風怒吼,巨浪翻滾,大有席卷一切的氣勢和力量。這與上面所描繪的秀麗嫵媚的景象形成強烈的對比。這是大海形象的另一個側面。
第三幅畫面進一步揭示了大海的內在本質,描繪了大海浩瀚壯闊、包容一切的宏大形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詩人以豐富的想象,把讀者帶進了一個更加宏偉的境界:天連水,水連天,浩浩蕩蕩,無邊無際。日月在胸中運行,星辰在懷中閃耀。吞吐日月,含孕群星,這是多么博大的胸襟。蒼穹、海底,仿佛兩個天際,動靜結合,交相輝映,這是何等壯觀的氣象。這里,詩人馳騁想象,擴展了形象的內在意蘊。詩人在描繪大海的形象時,構思獨具匠心,把浩瀚大海與廣闊的蒼穹聯在一起。日月好象在海中運行,繁星似乎映印在平靜的海面上,海天融為一體,分不清哪里是海,哪里是天,好象整個宇宙都在它的懷抱里。這既是登山觀海的實感,也是詩人豐富的想象。正是這豐富的想象力,才把大海塑造成一個能包容宇宙的宏偉的藝術形象。從而,使單純廣闊的大海具有了更為深邃的內在意蘊。也可以說,具有“吞吐宇宙氣象”(沈德潛《古詩源》)的大海形象正是詩人寬廣胸襟的外化和象征。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是樂曲的卒章,是配樂時加的,與整首詩的內容沒有直接關系。
《觀滄海》看似寫景,實則述志。詩人運用象征性的藝術手法,使情與景達到完美的統一。詩人生動地描繪大海的形象,滲透著詩人的激情。更重要的是,詩人賦予大海以鮮明的性格。大海的性格,也就是詩人自己的性格。表面上句句寫景,實際上處處抒情。詩人生活在戰亂頻繁的年代,為了實現國家統一、救民涂炭,他馳騁疆場,奮斗了大半生。現在正欲乘平定烏桓的余威,滿懷豪情去實現最終的理想。因此借大海的形象寄托自己的政治懷抱。詩人將昂揚奮發的精神融合到詩里,借大海的形象表現出來。大海生機勃勃、洶涌澎湃、浩瀚寬廣的形象,正是詩人充滿自信心的積極進取精神、叱咤風云的偉大氣魄、包容一切的博大胸襟的象征。因而,這首詩既有藝術的魅力,給人以享受;又有深刻的意蘊,能鼓舞人們積極進取。這就是這首詩千古傳誦,備受后人贊賞的原因所在。
上一篇:王維《觀獵》原文及講解
下一篇: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原文及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