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什么意思|注釋|譯文|翻譯
《孝經》是儒家的一部重要經典著作,被列為《十三經》之一;相傳為孔子所作,但南宋時已有人懷疑是出于后人之手。清代紀昀認為,該書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遺言”,當成書于秦漢之際。自漢代以來,注解者上百家。現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邴疏。
全書共十八章,僅2300字。該書以孝為中心,比較集中地、綱領性地闡發了儒家仁、義、忠、親、孝、悌的倫理思想。它肯定“孝”的天賦性,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 人生而孝,行孝是天經地義的。認為孝是諸德之本,“夫孝,德之本也”、“人之行,莫大于孝”,國君可以以孝治國、昌平天下,臣民能夠以孝治家、和順福祿。它首次將孝親與忠君聯系起來,認為“忠”是“孝”的光大,并把“孝”的社會作用絕對化、神秘化,認為“孝悌之至”就能夠“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 它還把封建道德規范與封建法律結合起來,認為“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提出要借助國家法律的權威,維護封建的宗法等級制度和道德秩序,對傳播和維護封建倫理綱常、穩定社會起了很大的作用。
《孝經》還根據人的社會地位的不同,對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等不同階層的人如何行孝、盡孝作了詳細的規定。
《孝經》中難免有一些迂腐之言,但是整體上仍然具有現實意義和現實價值。如它所主張的“教民親愛,莫善于孝;教民禮順,莫善于悌;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安上治民,莫善于禮”,等等。
上一篇:《色難》什么意思|注釋|譯文|翻譯
下一篇:《卿大夫》什么意思|注釋|譯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