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中
作者: 葉志衡
【原文】:
韓愈
猿愁魚踴水翻波,自古流傳是汩羅。
蘋藻滿盤無處莫,空聞漁父叩弦歌。
【原文作者】:韓愈
【鑒賞】:
這是一首吊古傷今的詩。作者韓愈因為上書為老百姓說話被貶官,心中氣憤難平。有一次,途經屈原自沉的汩羅江邊,感慨萬千,就寫下了這首詩。
詩的第一句就是借臨江所見的景物表現心中的郁悶和不平。詩的大意是:為什么猿猴鳴叫聲是那樣愁苦,魚兒那樣不停地跳躍,江水也接連掀起波濤?難道它們也有不平之事?
第二句緊接第一句說:噢,原來這兒就是屈原當年自沉的汩羅江。“汩羅”就是汩羅江。地址在今天的湖南省東北部,是湘江的一條支流。戰國時期,楚國大臣屈原忠心耿耿為國辦事,卻受到誹謗、排擠,被流放到這里,投江而死。
第三、四句的意思是:現在江中到處漂浮著可供祭祀亡靈的蘋藻(音pín zǎo水生植物),可是,人世滄桑,屈原遺跡早已蕩然無存,竟讓我不知該往何處祭掃英靈。在一片空曠孤寂的江面上,只有那漁父叩著船舷,哼唱的漁歌聲不時傳入耳中。不由使人想起當年屈原在此遇見的那個漁父哼唱的歌聲:“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音zhúo洗的意思)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韻味悠悠,促人沉思。
韓愈這首詩不正面用典,而說英靈無處憑吊,更顯得世上沒有知音。并通過描寫汩羅江上的景物,制造出一種神秘空靈的氣氛來烘托自己心頭的迷惘和惆悵,含蓄深沉,令人回味。
上一篇:《游子吟》少兒唐詩鑒賞
下一篇:《溪興》少兒唐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