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車行
作者: 黃樂琴
【原文】: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云霄。
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
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
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
千村萬落生荊杞。
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
況復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
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
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
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原文作者】:杜甫
【鑒賞】:
這首詩大約寫于唐天寶十年(751)。當時唐王朝與我國云南境內南詔政權發生重大戰爭。唐大臣鮮于仲通為報私仇出兵攻打南詔,結果大敗而歸。八萬將士,死傷六萬。唐王朝為補充兵力,到處抓丁拉夫,不服從的就被帶上枷鎖押送到軍中。《兵車行》就是以這次戰爭為背景,無情地揭露了唐朝統治者的侵略罪行,深刻地反映了不義戰爭給人民造成的災難。
“行”是樂府歌曲的一種體裁,《兵車行》是杜甫自創的新題。
全詩可分為三段。
第一段(“車轔轔”至“哭聲直上干云霄”)描繪詩人眼中見到的應征士兵出發時紛亂凄慘的景象。唐京都長安咸陽橋畔,戰車轔轔地響,戰馬嗷嗷地叫,出征的士兵帶上弓箭,在官吏的押送下匆匆地開往前線。他們的爹娘妻子奔走著來相送,有的扯著親人的衣衫,有的捶胸頓足,邊叮嚀邊號啕大哭,哭聲沖破了萬丈云霄;車馬紛沓,人流蜂擁,飛揚的塵土竟遮住了咸陽大橋。“耶”,同爺,舊指父親。“干”,沖。
第二段(“道旁過者問行人”至“被驅不異犬與雞”)通過“行人”即士兵之口申述統治者頻繁征兵給人民帶來的災難。“點行頻”指頻繁地征兵。普通百姓十五歲就被送到北方去防御外族侵擾,等熬到四十歲還要被派到西邊去屯田。去時因為年紀小,要由里長給裹頭,回來時頭發都已白了,還要被拉去戍邊。邊境上的血都流成了海水,可皇上還想不斷地開邊擴土。華山以東有二百個州縣,那里田園荒蕪,到處長滿了枸杞和荊棘,即使有婦女終日耕種,也無法在雜草叢生、田壟混亂的土地上種出莊稼來。更何況秦地的士兵能吃苦耐戰,所以就象雞犬一樣不斷被驅使到前線送命。“里正”,唐時百戶人家為一里,設里正一人。里正,即里長。“與裹頭”,為年幼的征丁裹扎頭巾。“武皇”,漢武帝。這里借指唐明皇(玄宗)。“漢家”,借指唐朝。“開邊”,用武力開拓邊疆。“山東”,指華山以東的地方。“無東西”,田地南北叫阡,東西叫陌。無東西,指禾苗雜亂,壟行不清。
第三段(“長者雖有問”至“天陰雨濕聲啾啾”)表現應征士兵對統治階級的無窮怨憤。在道邊觀看的長者問到他們的疾苦,士兵因為懼怕不敢說出全部真情。接著,詩人僅舉今冬眼下的事說道:直到現在,關西的士兵仍回不了家鄉,官府卻又急著來催索稅和租,莊稼顆粒未收,百姓用什么交租稅啊?早知生男孩要遭到不幸,還不如生女孩有希望,女兒可以嫁給近鄰,男兒卻只能戰死在沙場,埋沒在荒草間。你沒看到嗎?遠在青海邊,自古到今滿地的白骨無人收,新鬼鳴冤,舊鬼凄哭,一到陰雨綿綿的天氣,那哭聲更加凄慘!(“敢申恨”,豈敢伸述怨恨。“關西”,指函谷關以西,即秦地。“青海頭”,指青海邊,這里是唐朝人和吐蕃人經常打仗的地方。)
《兵車行》是杜甫名篇,具有深刻的思想內容,詩中尖銳地抨擊唐玄宗的窮兵黷武,揭露開邊戰爭給人民帶來深重的苦難,有鮮明的政治內容。在藝術上也很有特色。它采用通俗的口語,明白如話,親切自然。錯雜運用三、五、七言,感情深沉哀怨時,用節奏比較舒緩的七言,感情強烈激憤時,用節奏短促的五言,使音節與感情的節奏相一致,加強了詩歌的表現力。講究押韻,平仄相間,構成聲調上的抑揚起伏,描繪士兵出發、親人送別場面時,詩人著意從聽覺和視覺上進行渲染,使讀者強烈感受到戰爭給千百萬家庭帶來的災難和創傷。
上一篇:《使至塞上》少兒唐詩鑒賞
下一篇:《寫情》少兒唐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