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注釋】
選自《論語·為政》第二章。
《詩》三百:《詩經》有305篇,“三百”是舉其整數。
蔽:概括。
思:語氣助詞,無意義。到孔子筆下,有人仍作虛字解。但也有人作實字解,意謂思想、情志、意識。兩者皆可解釋。
無邪:純正,不邪惡。
【賞析】
“思無邪”三字,源出于《詩經·魯頌·(jiōng)》:“牡馬,在坰(jiōng)之野。……思無邪,思馬斯徂。”原是描寫魯僖公的馬夫專心養馬的神態,孔子借用來評論《詩經》,說: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意思是:《詩》三百篇,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沒有邪念,思想純正。
孔子認為,《詩經》三百篇,內容健康,思想純正,合乎禮義,符合儒家的政治道德標準。孔子的這個評價,反映了孔子重視《詩經》的社會作用,要求詩歌于人的道德教化有所裨益的思想。
然而,《詩經》內容廣泛,既有歌功頌德、符合“無邪”標準的“美”詩,也有揭露現實,充滿反抗呼聲的“刺”詩,還有不少描寫男女愛情,不合禮教的“情”詩。所以,僅僅把《詩經》內容概括為“無邪”是不準確的。到了宋代,朱熹提出新的解釋,亦為一說:“‘思無邪’乃是要使讀詩人思而無邪耳。讀三百篇詩,善為可法,惡為可戒,故使人思無邪也。”
孔子以后,“思無邪”成為文學評論和創作的標準,要求詩歌創作要“發乎情,止乎禮義”,即詩歌抒發的情,必須符合傳統禮教的倫理道德規范,對中國古代文學產生了深刻影響。
上一篇: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