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注釋】
選自《孫子·九地篇》。
投:投入。
之:他,指軍隊,兵卒。
陷:陷入,落入。
亡地:必死之地。指極其危險的地方。死地,同亡地。
【賞析】
戰場上,當士兵處于極其危險的境地時,往往出于生的希望而爆發出巨大的力量,化險為夷,絕處逢生,從而改變戰場敵我力量對比,促使戰爭形勢向有利于自己的一方轉化。所以,孫子說: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意思是:把士卒置于危險的境地,他們就會拼死奮戰而得以留存下來;使士卒陷于絕望的境地,他們就會全力以赴而得以保全生命。
孫子認為,只有置身絕地之中,才能激勵起士兵敢死之心,調動起所有的聰明才智,無所畏懼,奮力拼搏,取得正常情況下難以想象的成功。這一思想的精粹在于利用物極必反的原理,最大限度地調動人的生命潛能,使之迸發出十倍百倍的力量,從而取得出人意料的效果。
公元前208年,秦將章邯在定陶大敗項梁義軍,隨后渡過黃河北上,將趙王歇包圍在巨鹿城內。
趙王歇身陷重圍,急忙派使者向各路義軍求援。楚懷王任命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副將,率軍救趙。宋義率領大軍來到安陽,見秦軍勢頭強勁,不敢渡河,屯兵安陽,一連滯留了46天。項羽心里著急,頻頻催促宋義進軍。宋義不但不聽,反而下令,不服從命令者,斬首示眾。項羽一怒之下,殺了宋義,率軍過河。
這個時候,各路義軍已經相繼趕到巨鹿,但誰也不敢與秦軍交鋒。
項羽渡過漳水后,下令鑿沉所有船只,砸碎所有鐵鍋,每個士兵只帶三日食糧,慷慨赴敵。結果楚軍一以當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大敗秦軍,解了巨鹿之圍。項羽乘勝追擊,擊敗秦軍20萬,章邯投降,秦軍主力被消滅殆盡。
又如,公元前204年,韓信在井陘一帶迎戰趙軍。當時,敵我力量對比懸殊,形勢極為嚴峻。韓信審時度勢,一面挑選精兵截斷敵人后路,一面派軍隊越過井陘口,到綿蔓水東岸背河水布陣。第二天,兩軍交戰,背水結陣的漢軍前有強敵,后有水阻,無路可退,只能拼死一戰。全軍上下勇猛無比,一鼓作氣殺敗趙軍,大獲全勝。
事后,有人問韓信為什么犯兵家大忌,背水結陣。韓信回答說:“兵法說:‘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死地而后存。’兩軍對壘,稍有不利,士兵就可能想到逃命。而置之死地以后,兵士們無路可退,便會拼死作戰。這就是取勝的原因。”
項羽的“破釜沉舟”、韓信的“背水一戰”,都是把軍隊投入死地,以此來堅定士兵決戰求勝之心,從而上演了古代戰爭史上“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經典戰例。
上一篇: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