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注釋】
選自《孫子兵法·謀攻篇》。
百:概數,非實指,言其多。
善:好,高明。
善之善者:高明之中最高明的。
屈人:使人屈服。
【賞析】
戰爭的理想境界,是既能最大限度地消滅敵人,獲得完全的勝利,又能最大限度地保全自己,強大自己,得到用兵的好處。正是從這個意義上,孫子提出著名的“全勝”論。他說:
“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意思是:打仗做到百戰百勝,并不是高明之中最高明的;不戰而使敵軍屈服,才是高明之中最高明的。
孫子認為,戰爭一般以兩種形態出現:一是以謀略勝敵,一是以武力攻敵。
以武力攻敵者,雖然取得了勝利,自己也必然遭受損失,不是最理想的結果。最理想的結果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即不用戰爭手段,使敵人完整地全部屈服,既取得“全勝”,自己又不受一點損失。兩者相較,“全勝”為上,“破敵”次之。所以,“全勝”是孫子兵法的一條核心原則,是“謀攻”的出發點和重要內容,也是其軍事謀略中一種高的境界和高的層次,它所追求的是戰略戰術的完美。
不戰而屈人之兵在歷史上有不少成功的戰例。
東漢建武四年秋,光武帝劉秀派王霸和馬武去討伐梁王劉永的部將周建,梁王的部將蘇茂趕來救援,派出精銳騎兵阻截馬武的糧草。馬武前往解救時,周建從城內沖出,與蘇茂夾擊馬武,馬武敗北。
馬武率軍經過王霸營壘時,請求王霸出擊支援。王霸堅守壁壘,拒不出戰。王霸對部下解釋說:“今閉營固守,示不相援,賊必乘勝輕進;捕虜(馬武)無救,其戰自倍。如此,茂軍疲勞,吾承其弊,乃可克也。”(《后漢書·王霸列傳》
)蘇茂、周建果然輕敵冒進,攻擊馬武。馬武見無救兵,只得奮力與敵激戰,
王霸相機率精銳騎兵襲擊敵軍后陣,周建、蘇茂腹背受敵,驚亂敗走。
不久之后,蘇茂重新聚集兵力,連番到營前挑戰。王霸堅守不出,并在營中設宴犒賞將士。部下們認為,蘇茂前日已敗,容易取勝。王霸卻說:“不然。蘇茂客兵遠來,糧食不足,故數挑戰,以徼一切之勝。今閉營休士,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蘇茂、周建求戰不得,引軍回營。當天夜里,周建的侄子周誦在城中起事,獻城降漢。蘇茂、周建二人偷偷逃遁。王霸達到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上一篇: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