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
【注釋】
選自《老子》二章。
相生:相互產(chǎn)生。
相成:相互形成。
相形:對照。
傾:傾斜。
音聲:單一的聲響為“聲”,回聲相和為“音”。
相和:相互應和。
相隨:相互伴隨而存在。
【賞析】
老子哲學中包含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他指出,萬事萬物都是一分為二的,是在對比、對立中存在的。他說: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
意思是:有與無相互對立而產(chǎn)生,難與易相互對立而形成,長與短相互比較而體現(xiàn),高與下相互對立而相輔,音與聲相互對立而和諧,前與后相互對立而出現(xiàn)。
老子認為,有無、難易、高下、聲音、前后,是事物矛盾的兩個方面。矛盾的雙方既對立,又統(tǒng)一,既相比較而存在,又相輔相成、互相依存。音聲也是這樣,沒有唱出的聲音,就不會有感知到的回音;沒有感知到的回音,也就沒有唱出的聲音,兩者同樣是相互依存、相互應和的。這些矛盾對立的雙方,常常體現(xiàn)出一種統(tǒng)一的和諧之美。
更為可貴的是,老子還看到了對立的雙方可以互相轉化。他在第四十章中說,“反者道之動”,就深刻地認識到事物對立的一方總要走向它的反面。并認為,這是世間事物永恒不變的規(guī)律。
老子證明世間萬物對立統(tǒng)一,互為存在條件,不可分離,目的是希望人們在對立雙方之間不能有所偏執(zhí)、破壞事物的統(tǒng)一性。因為破壞了事物的統(tǒng)一性,實際上就破壞了事物本身。
老子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能夠達到這樣的深度,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事實上,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中,老子最先談到相對事物之間的這種辯證關系。
上一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