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為世用者,百篇無害;不為用者,一章無補。
【注釋】
選自漢·王充《論衡·自紀》。
補:益。
【賞析】
東漢初期,絕大部分漢賦堆砌辭藻、典實,僅在篇末“曲終奏雅”,表達一點諷諫之意。王充認為這種“諷一勸百”的創(chuàng)作現(xiàn)象,于世無補,近乎游戲,于是在他的《論衡·自紀》中,提出了新的創(chuàng)作主張。他說:
“為世用者,百篇無害;不為用者,一章無補。”
意思是:(文學)對社會政治有益,一百篇也沒害處;對社會政治無益,一篇也是多余的。
東漢初期,華而不實、缺乏真情的漢賦仍然充斥文壇,加之統(tǒng)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極力鼓吹讖緯鬼神之說,也造成空文浮文大量泛濫,于社會政治教化毫無補益。王充認為,“賢圣之興文也,起事不空為,因書不妄作;作有益于化,化有補于改”(《對作篇》),重視文學作品的社會作用和教化功能,并強調(diào)指出,對社會政治有益的文學作品,一百篇也沒有害處;對社會政治無益的作品,一篇也是多余的,將“文為世用”提高到了文學創(chuàng)作第一要義的地位。
為了充分發(fā)揮文學的社會教化作用,王充力主內(nèi)容真實,反對荒誕不經(jīng)的讖緯迷信之學,倡導“立真?zhèn)沃健薄ⅰ氨嫒环裰畬崱薄ⅰ百F是”、“尚然”、“疾虛妄”等創(chuàng)作主張,并且身體力行,著述《論衡》。他自己評價說:“《論衡》篇以十數(shù),亦一言也,曰:疾虛妄。”(《佚文篇》)
王充一方面“疾虛妄”,另一方面救偏補弊,提倡“情真、意真、事真、景真”的古代文學傳統(tǒng)。在情真、意真、事真的前提下,又提倡適度的藝術夸張,在當時漢大賦和讖緯迷信之學泛濫的文壇上,十分難能可貴。
上一篇: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悲音不共聲,皆快于耳。|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仲春令月,時和氣清。原隰郁茂,百草滋榮。王雎鼓翼,鸧鹒哀鳴,交頸頡頏,關關嚶嚶。|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