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變風發乎情,止乎禮義。發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禮義,先王之澤也。
【注釋】
選自漢代《毛詩序》。
變風:指《詩經》中屬于西周中衰以后的作品,被稱為亂世之音。由于政治黑暗,民不聊生,詩作中對現實社會頗多感憤、怨刺之辭。
【賞析】
這是《毛詩序》對西周中期衰落后詩歌創作的看法,后來成為儒家評判詩歌的準繩和規范詩歌創作的觀點:
“變風發乎情,止乎禮義。發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禮義,先王之澤也。”
意思是:變風發自詩人情感,但又不超出禮義范圍。發自詩人情感,是人之常情;不超出禮義范圍,是先王德澤教化的結果。
變風是《詩經》國風中的一部分作品,產生于西周中衰以后,被稱為亂世之音。西周中期以后,由于政治黑暗,民不聊生,詩作中對現實社會頗多感憤、怨刺之辭。其中不少篇章,對統治階級的罪行進行了揭露和諷刺,表現了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熱烈純真的愛情,是國風中最有價值的作品。
漢代儒家認為,詩歌是吟詠情性的,百姓心中的怨情借詩歌抒發出來,諷刺上政,即“發乎情”,是人之常情,民之本性的反映,是可以接受的,這就肯定了詩歌的抒情特性。此其一。
其二,儒家強調詩歌必須為政治教化服務,不能超出封建禮義所規定的倫理范疇,因此要求詩歌在抒發怨情時,掌握一定尺度,詩人的性情不能超越封建政治倫理道德的規范,即合符“禮義”。這就把詩歌的抒情和言志統一起來,從而建立了儒家的詩歌理論。
孔子說過:“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又說:“邇之事父,遠之事君?!比寮乙源藶樗枷霚Y源,進一步將詩歌的言志抒情與政治教化作為詩歌評判的原則和標準,完全符合“溫柔敦厚”的詩教原則。它強調詩歌的社會作用,重視詩歌的思想內容,成為后世詩人、詩論家反對形式主義詩風的重要武器,在中國古代詩壇上,產生了長遠深刻的影響。
上一篇: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