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
【注釋】
選自宋·蘇軾《石鐘山記》。
臆斷:根據揣測而判斷。
可乎:可以嗎?
【賞析】
宋神宗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正月,蘇軾由黃州(今湖北省黃岡)團練副使移任汝州(今河南省臨汝)團練副使。三月文書到,蘇軾四月離開黃州,走水路經長江至江西,游覽廬山后,五月至筠州(今江西省高安)與弟子由(監筠州鹽酒稅)道別,爾后送長子蘇邁到饒州德興(今屬江西省)縣做縣尉。六月初九,父子倆一起途經湖口縣,游覽了坐落在鄱陽湖東岸的石鐘山,寫了這篇著名的《石鐘山記》。文中通過實地考查,對石鐘山得名的說法進行了辨析,并對臆斷其有無的行為進行了批評: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
意思說:事情不通過眼睛看、耳朵聽,單憑想象來推斷其有無,行嗎?
據《水經》記載:鄱陽湖口有一座石鐘山。分上、下兩山,倚南的為上石鐘山,靠北的為下石鐘山。雙峰對峙,矗立在鄱陽湖口長江之濱。尤其下石鐘山,處在江、湖交匯處,更為著名。山上奇石突兀,山下石洞縱橫,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若洪鐘,自古為游覽勝地。歷代不少文人到此游覽,作文題詩,以紀游蹤。
對于石鐘山名字的由來,北魏著名地理學家、散文家酈道元認為,山下有個深水潭,微風激起波浪,水向石頭猛烈碰撞,發出洪鐘般的聲響,石鐘山因此得名。唐朝時,有個叫李渤的人去石鐘山調查,他在水潭附近找到兩塊石頭,敲擊時發出鏗鏘的金石之聲,李渤便認為這是石鐘山命名的原因,否定了酈道元水石相搏發聲的說法。
蘇軾對二說都有懷疑,但并沒有立刻作出判斷。他夜游石鐘山,親自觀察探尋,發現了兩處鐘聲:一處由聲響而及地形,一處由地形而及聲響。原因是石鐘山下有巨大的洞穴和裂縫,地形特殊,風浪沖進山石孔洞,激蕩回旋,便發出洪鐘般的聲音。蘇軾由此贊同酈道元的意見,斷定這是石鐘山得名的真正由來。
這件事使蘇軾悟出一個深刻的道理:“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肯定要犯錯誤。“目見耳聞”就是實地考察。唐朝李渤雖然也作了實地考察,但很不深入,所以犯了錯誤。蘇軾在沒有考察之前,對酈道元的說法也曾懷疑過,但深入考察之后,才發覺“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并用自己的“目見耳聞”補充了酈道元“言之不詳”的地方。
那么,同樣是考察,為什么李渤和蘇軾得出的結論不一樣呢?答案是:浮光掠影、蜻蜓點水似的考察是不行的,要探求真理,必須做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追本溯源,才能避免主觀臆斷。李渤雖然“訪其遺蹤”,卻沒有深入到潭下去看,僅憑叩石發聲便草率地得出結論,因而是錯誤的。蘇軾深入到潭下去做了仔細的考察,才弄清了問題的本質。
所以,事不目見耳聞,不能臆斷其有無。作者身歷其境,注重調查研究的求實精神,值得人們學習和效仿。
由于《石鐘山記》一文膾炙人口,山以文名,從此,蘇軾的名字就與鄱陽湖口石鐘山緊密聯系在一起了。
上一篇:余之無所往而不樂者,蓋游于物之外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求物之妙,如系風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蓋千萬人而不一遇也,而況能使了然于口與手者乎,是之謂辭達。辭至于能達,則文不可勝用矣。|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