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古之所謂豪杰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注釋】
選自宋·蘇軾《留侯論》。留侯:指張良,字子房。
匹夫,普通人,平常人。
見辱:被侮辱。
不足為勇:不值得稱作勇敢,不算是勇敢。
卒然:突然,“卒”通“猝”。
臨:遇到,面對。
加:施加侮辱。
挾持:抱負,懷抱的氣度。
【賞析】
蘇軾的《留侯論》是一篇著名的史論文章,作于宋仁宗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作者對張良少年時代游下邳圯上,遇圯上老人授兵書而終成大業的事進行評論,強調張良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有“能忍”的過人之節,并且推論出“能忍”是事業成功的關鍵:
“古之所謂豪杰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意思是:古代所說的英雄豪杰,一定有過人的節操、一般人情不能忍受的度量。普通人一旦受到侮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這不能算是勇敢。天下那些真正有大勇的人,意外事件突然降臨不會驚慌、無緣無故對他加以侮辱也不會發怒。這是由于他的抱負很大,而他的志向又很高遠的緣故。
張良系戰國時期韓國貴族的后裔,祖、父兩代相韓,秦滅韓后,張良為了替韓報仇,結交刺客,在博浪沙(今河南省原陽縣城關東)狙擊秦始皇,失敗后隱姓埋名逃至下邳(今江蘇省睢寧北)。據《史記·留侯世家》記載:張良在下邳圯上遇到一老人,老人故意將鞋子丟到圯下,叫張良去撿,撿了鞋又要他穿上,經過反復考驗,老人認為“孺子可教矣”,于是授他《太公兵法》一部。張良后來輔佐劉邦打敗項羽,建立漢朝,封為留(今江蘇省沛縣東南)侯。
蘇軾從張良這件事進行分析,指出逞匹夫之勇,拔劍而起,挺身而斗,不算真正的勇敢,只有“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才是大勇;大勇的人能忍受普通人不能忍受的屈辱,是因為他的抱負很大,志向很高遠的緣故。張良青年時候“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擊之間”,缺乏大家氣度,原因就是抱負不大、志向不遠。所以,圯上老人故意用傲慢無禮的舉動“無故加之”,極力摧折侮辱他,磨煉他的性格,“深折其少年剛銳之氣”,“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最終達到了“秦皇帝之所不能驚,而項籍之所不能怒”的境界,終于輔佐劉邦平定天下,成就了大業。
這里,作者以能“忍”為大勇,將“忍”和“勇”這兩個看似對立的性格特征辯證地統一在一起,并從一個政治家的胸懷、氣度、智慧、修養等諸多方面來加以論證,使之成為政治家綜合水平的衡量標準之一。
蘇軾的這些思想,精警深刻,今天看來仍有一定現實意義。蘇軾本人的胸襟度量就十分寬大,所以他崇尚這樣的氣度。他給我們的啟示是,待人處事要講涵養,有度量,以大局為重,不可為了泄一時之憤而讓事業毀于一旦。
上一篇: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