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人之常情,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注釋】
選自宋·司馬光《訓儉示康》。
儉:節(jié)儉。
奢:奢侈。
【賞析】
司馬光的《訓儉示康》一文,是為教導兒子司馬康厲行儉約而寫的家訓。司馬光一生清正,不謀私利,在退居洛陽時,時常深入民間,了解民眾疾苦。在生活上,司馬光崇尚簡樸,鄙棄士大夫們貪圖享樂的生活作風。他告誡說:
“人之常情,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strong>
意思說:人之常情,從注重節(jié)儉到過奢靡的生活,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而過慣了奢糜的生活,再去過節(jié)儉的日子,就很困難了。
生活上,司馬光歷來主張節(jié)儉樸素,反對奢靡。他認為,人們從節(jié)儉到過奢靡的生活,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反過來,過慣了奢靡的生活,再要回到節(jié)儉的日子,就很困難了。因為這是人性中的弱點所在。但是,如果人們思想上能夠警惕奢靡之害,重視節(jié)儉美德的培養(yǎng),人性中的這些弱點也是可以克服的。
司馬光舉例說:張文節(jié)作了宰相,生活還是和當年擔任河陽掌書記時一樣,親朋好友規(guī)勸說:“你現(xiàn)在俸祿不少,還這樣節(jié)儉,你雖然信奉清約,外人卻免不了譏笑你窮相。所以,你還是稍微順從一下公眾的潮流,不要太節(jié)儉了吧!”張文節(jié)聽后,感嘆地說:“我現(xiàn)在的俸祿,讓全家過錦衣玉食的生活也是能做到的。然而人之常情,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F(xiàn)在的俸祿,豈能長期存在?一旦豐厚的俸祿沒有了,家人對奢靡的生活習以為常,不能再節(jié)儉下來,到那時必然導致家庭衰敗,流離失所啊。”
司馬光坦誠自己,“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儉素為美”,而且對“古人以儉為美德”倍加贊賞。他認為,“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意思說,有德者皆從儉而來。人生在世,如果貪求物欲,不知滿足,必然變得貪婪無恥,一門心思全用在自己身上,追求無盡的享樂,如此便很難有廣濟天下的胸懷了。而且,古人之中,夸富和奢靡的人,多會敗家亡身。人如果私欲無度,君子貪慕富貴,小人想著多取妄用,為官者便會受賄索賄,居鄉(xiāng)者便會四處偷盜。所以,貪官壞人大惡者,皆從奢侈而來。例如,晉人何曾每天飲食耗費一萬錢,到其孫輩,便因奢靡而傾家蕩產(chǎn)了。晉代石崇以富有夸人,終因此被處死東市。又如近世的寇萊公,豪華侈靡一時,無人能敵,人們以其功業(yè)大,不敢輕言褒貶,但其子孫沿襲這種侈靡的家風,又無其父之能,所以家庭衰敗了,子孫多處于窮困之中。
因此,司馬光訓誡子孫:“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從積極的角度,提出節(jié)儉的必要性,言簡意賅,是文章的精髓所在。這句話不僅在當時社會有激濁揚清的作用,即使到了今天,也仍然有著很強的警示作用:貪圖享樂、放縱物欲,不思進取,其衰敗的日子可能就快到了。
上一篇: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云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雞鳴狗盜之力哉?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