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公之因土而得勝,豈不欲因俗以成化?公之擇惡而取美,豈不欲處殘而佑仁?公之蠲濁而流清,豈不欲廢貪而立廉?公之居高以望遠,豈不欲家撫而戶曉?
【注釋】
選自唐·柳宗元《永州韋使君新堂記》。
擇:選擇。一說作“釋”,舍棄。
蠲(juān):除去。
濁:污濁的水。
流:水流。
廉:廉潔。
曉:一說作“饒”,富裕。
【賞析】
唐憲宗元和七年(公元812年),韋中丞出任永州刺史,政事之暇,芟除蕪草,陳列怪石,建造了一個游覽觀賞的場所。此時,柳宗元在永州任司馬。新堂落成時,受邀寫了這篇《永州韋使君新堂記》。
文章立意上,由新堂落成論及為政,通過韋使君建造新堂前后的變化,借事明道,托物言理,歌頌他順應民情,鏟除貪暴,保護賢良和裕民的政策,表達了對他政治上的期望和建議,立意新穎,內容充實,相比單純的寫景抒情,境界更高:
“公之因土而得勝,豈不欲因俗以成化?公之擇惡而取美,豈不欲處殘而佑仁?公之蠲濁而流清,豈不欲廢貪而立廉?公之居高以望遠,豈不欲家撫而戶曉?”
意思說:您因地勢而辟出勝景,難道不是想順著當地的風俗來形成教化嗎?您鏟除惡木而保留嘉樹鮮花,難道不是想舍去兇暴以佑護仁人嗎?您疏通污泥而使清泉流淌,難道不是想去除貪污而倡立廉潔嗎?您登高而遠望,難道不是想撫慰每個家庭使之安定和富饒嗎?
柳宗元生活的時代,政亂令煩,吏道敗壞。永州其地,因前任刺史不理民政,使其變得荒涼殘破,民不聊生。韋使君擔任永州刺史后,這一狀況得到了改觀。因此,作者借新堂落成之機,禮贊韋使君的政績,并以飽含期許的筆墨,寫了這閃爍著警世火花的四句話,即:因俗成化,除殘佑仁,廢貪立廉,撫諭百姓。四句話四層意思,表達了作者治理州政的意見和主張,也寄寓著作者期望韋使君官為民役,革新政治的要求。
作者認為,如果這些都做到了,那么建這個新堂的目的,就不僅是為了清泉流水怡人心意,或是為了山野林麓的宜人景色,而是希望繼使君之后治理這個州的人,能夠通過這件小事,懂得為政愛民的大道理。
這樣,在一篇記述新堂落成的文章中,柳宗元就將自己為政理民的政治理念深入淺出地闡發了出來,而他高尚的思想情懷,堅持革新的政治形象,也得到了樹立和張揚。
上一篇:其側皆詭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風搖其巔,韻動崖谷,視之既靜,其聽始遠。|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