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
【注釋】
選自晉·陸機《文賦》。
緣情:猶言抒情。緣,因。
綺靡:美麗細膩。
賦:一種對仗的文體。
體:體現,描繪。
瀏亮:嘹亮。
【賞析】
晉代詩人、詩論家陸機的《文賦》從分析文學創作的過程入手,論述了詩文創作方面的問題,文學見解比曹丕《典論·論文》更為詳明,是我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篇完整而系統的文學理論作品。南朝梁劉勰作《文心雕龍》,曾受其影響和啟發。在詩歌創作方面,陸機特別強調抒情性特征。他明確提出:
“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
意思說:詩歌因為抒情而顯得美麗細膩,賦作因表現物態而顯得明麗嘹亮。
陸機論文體,不論詩賦,均意辭并重。緣情,尤言抒情。所以緣情者,指的是詩意、文旨;綺靡者,指的是語言、辭藻。《文選·文賦》中李善注解說:“詩以言志,故曰緣情。”又謂:“綺靡,精妙之言。”意思說,詩賦不僅語言應該精美華麗,富有文采,更應重視詩人感情的抒發,這就第一次明確地將“詩言志”的傳統理論向抒情化方向推動了一大步。
先秦以來,儒家強調言志而不提感情,注重的是詩歌的政治教化內容。其實“志”也兼括德性和感情,但這個“情”,在儒家眼里必須是經儒家政治道德凈化了的情。到了漢代,雖然已認識到詩歌的抒情特點,明確地將情、志并舉,但又強調“發乎情,止乎禮義”,“吟詠情性,以風其上”(《毛詩序》),仍離不開禮教規范。詩人在禮義的束縛下,不能自由地抒情,阻礙了詩歌的發展。
從漢末到魏晉,文學創作出現了繁榮景象,特別是建安詩歌的發展,使文學進入了自覺時代。緣情的五言詩發達了,詩歌的抒情性更為明顯,許多作家明確地強調感情色彩對詩歌創作的重要性,于是晉陸機在《文賦》中提出“詩緣情”說,強調情感活動是詩人創作的內在動因,詩的美感作用是使欣賞者動情。緣情說并不排斥“詩言志”說,在《文賦》中,陸機往往情、志并舉,但只談情志,不談儒家教化,突出的是詩歌表達喜怒哀樂之情的作用,切中了詩歌的藝術特點和本質屬性。這標志著詩歌創作上的突破帶來了詩歌理論的發展,開始不受儒家禮教的束縛了。
緣情說提出后,許多詩人、詩論家堅持以情論文,又作了新的發展。特別是南朝梁劉勰的《文心雕龍》對言情說作出了很大貢獻。他在《精采》篇中說:“情者文之經,辭者理之緯,經正而后緯成,理定而后辭暢。此立文之本源也。”把情感提高到“文之經”的地位,認為它在創作過程中起重要作用。又如劉勰論構思稱“情變所孕”(《神思》),論結構稱“按部整伍,以待情會”(《總術》),論通變稱“憑情以會通,負氣以適變”(《通變》),論章句稱“設情有宅,置吉有位”(《章句》),“文質附乎性情”(《精采》),等等,對情感作了相當全面深刻的論述。
緣情說對中國古代詩壇產生了深遠影響。南朝梁簡文帝蕭綱說詩是“吟詠情性”的。唐代白居易《與元九書》云:“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明代公安派提倡“獨抒性靈”(袁宏道《敘小修詩》);清代袁枚倡導“性靈說”,他在《答蕺園論詩書》中說:“詩者,由情生者也。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詩。”這些觀點和理論,均與緣情說義脈相通。
上一篇: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