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
【注釋】
選自近代·王國維《人間詞話》。
境界:原為佛學術語,文論家借以論文學。單言之稱境,重言之稱境界。境界有多種含義:可以指作品的精神界域,也可以指作品景物描繪的具體界域,可以指作品表現的詩人修養方面的造詣,也可以是詩人真切感受的表現。
高格:格調高,上品。
五代:唐朝滅亡之后,在中原地區相繼出現的五個朝代,分別是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
【賞析】
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是“五四”前文論上頗有影響的著作,該書以論詞為名,實際上旁通各門藝術,是王國維藝術論的一本名著。文中“境界說”是他一大創新,也是對文藝理論的一大貢獻。他曾自得地說:“滄浪(宋代嚴羽自號滄浪逋客)所謂興趣,阮亭(清代王士禎號阮亭)所謂神韻,猶不過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為探其本也?!庇终f:
“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
意思說:詞作以有境界者為優,有了境界自然格調高,自然有名句,五代、北宋時期的詞作之所以優秀,原因就在于此。
王國維說的“境界”,主要指詩歌意境,包含兩個因素:即意(情)與境。王國維認為,境界乃是“呈于吾心而見于外物”的產物,是意(情)與境的和諧統一。王國維自己撰寫,而托名樊志厚刊行的《人間詞乙稿序》說得更清楚:“文學之事,其內足以攄已而外足以感人者,意與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與境渾,其次或以境勝,或以意勝。茍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學?!彼裕娫~的境界,不僅僅指真實地反映客觀現實的圖景,其實也包括真實地反映詩人主觀的情感。所以“境界”強調“寫真景物,真感情”,要求“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也就是要情景交融,形象鮮明生動,具有強烈的感染力,能引發“景外之景”、“象外之象”的聯想,具有“味外之味”、“韻外之致”的特征。王國維明確指出:“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p>
當代美學家朱光潛在《詩論》中對此解釋說,人們欣賞自然景物,一方面,心情隨風景變化,睹魚鳶飛而欣然自得,聞晨鐘暮鼓而黯然神傷;另一方面,風景也隨人心情的變化而變化生長,惜別時蠟燭似在垂淚,興到時青山亦覺點頭。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即景生情,因情生景”。如果詩詞作品達到情景相生而且契合無間,情能稱景,景能傳情,就具有詩的境界了。每個詩的境界都必有“情趣”和“意象”。又說,詩的境界是情景的契合。宇宙中的事物常在變動發展中,無絕對相同的情趣,所以無絕對相同的景象。情景相生,即創造出詩的境界。同一景象,詩人貫注的情趣不同,創造出來的詩的境界亦各各有別。
境界從表現方法上講,有“寫景”與“造景”之分。所謂“寫境”,就是作家真實地描寫社會生活創造之境。所謂“造境”,就是作家主觀虛構創造之境;前者采用的是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后者采用的是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從情與景結合的關系上講,又分“無我之境”與“有我之境”?!盁o我”不是沒有我,而是物我關系和諧統一,難于區分開來,“有我”則是物我對立。
境界因取景巨細、感受廣狹不同而有大小之別,但不以大小定優劣。境界創造的關鍵在于詩人對宇宙人生是否能入與能出。入乎其內,與外物共憂樂,才能寫出生氣;出乎其外,才能靜觀而有高致。
王國維之前,明代陸時雍的《詩鏡總論》,清代葉燮的《原詩》,袁枚的《隨園詩話》都曾以境界論詩,而王國維把境界視為衡量詩歌高下的一個重要標準。他指出,不懂得境界,就不懂文學,不懂詩詞。他評論姜夔詞:“古今詞人格調之高,無如白石(姜夔號白石道人),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覺無言外之味、弦外之響,終不能與于第一流作者也?!蓖鯂S講的“言外之味、弦外之響”,就是含蓄、蘊藉、深邃、耐人尋味、誘人神往,就是虛實結合,“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境界。
境界說汲收西方美學、文學理論的某些原則,對中國傳統詩學加以繼承與改造,揭示了詩詞創作的某些規律,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
上一篇: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下一篇: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西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