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圣諸經,千言萬語,必有大體,必有要妙。人自少而有志,尚恐奪于世念,日月蹉跎,終身不見也。君若不在于的,茍欲玩其辭而已,是謂口耳之學,曾何足云?夫留情于章句之間,固遠勝于博弈戲豫者,時以一斑自喜,何其小也!何不志于大體?以求要妙。譬如游山,必上東岱,至于絕頂,坐使天下遠岫(xiu秀)、卷阿大澤悉來獻狀,豈不偉歟?》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釋,句意,翻譯
句子出處:宋·胡宏 《知言·大學》,兼采眾長類名言句子
諸位圣人所著經書, 雖千言萬語, 但各自有著要義和精妙之處。 一個人從小立志好學, 還恐怕被世俗雜念所改變, 白白虛度歲月,終身看不到經書的“要妙”。人如果沒有正確的學習態度和目的, 只是想玩賞其中的文辭罷了, 這不過是聽聽、 說說的浮淺學問, 有什么值得稱道?如果把心思用在章節句讀的理解上, 固然遠遠勝過下棋玩樂, 但時時為一斑之見而沾沾自喜, 又是多么渺小啊! 為何不立志于追求掌握文章的本質? 以求得其要義精妙之所在呢?比如爬山觀景,一定要登上東岳泰山,直至絕頂之處,因而使得遠山近嶺,闊大湖澤都來展示它們的奇麗姿態,如此,難道不宏偉壯觀嗎?
上一篇:《學欲博,不欲雜;守欲約,不欲陋.雜似博,陋似約,學者不可不察也.》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釋,句意,翻譯
下一篇:《致知則智明,智明然后能擇.》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釋,句意,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