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故聞之而不見,雖博必謬;見之而不知,雖識(zhi)(志)必妄;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釋,句意,翻譯
句子出處:《荀子·儒效》,躬行實踐類名言句子
不聽取不如去聽取它, 聽取它不如親自去觀察它, 觀察它不如去了解它,了解它不如去實行它……所以只聽到而沒親眼看到,即便知道的很多,也一定會出現錯誤;親眼看到而不能深刻了解,即便記得很牢固, 也一定會產生錯誤; 已經了解而不去實行, 即便知識充實也會帶來困擾。
《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故聞之而不見,雖博必謬;見之而不知,雖識(zhi)(志)必妄;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釋,句意,翻譯
句子出處:《荀子·儒效》,躬行實踐類名言句子
不聽取不如去聽取它, 聽取它不如親自去觀察它, 觀察它不如去了解它,了解它不如去實行它……所以只聽到而沒親眼看到,即便知道的很多,也一定會出現錯誤;親眼看到而不能深刻了解,即便記得很牢固, 也一定會產生錯誤; 已經了解而不去實行, 即便知識充實也會帶來困擾。
上一篇:《學問與人事相表里,舍卻人事,有何學問?》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釋,句意,翻譯
下一篇:《語云:讀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釋,句意,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