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果蔬菜·哈密瓜名言大全
佳句寶典
哈密瓜,甜瓜的一大類,一年生草本植物。莖蔓生,有軟毛,葉子卵形或腎臟形,花黃色,結漿果,果實較大,形狀各異,果肉香甜。多栽培于新疆哈密一帶,故名 “哈密瓜”。
哈密瓜,古稱甜瓜、甘瓜,維吾爾語稱 “庫洪”,源于突厥語 “卡波”,意思即 “甜瓜”。
哈密瓜有 “瓜中之王” 的美稱,含糖量在1%左右,形態各異,風味獨特,有的帶奶油味,有的含檸檬香,但都味甘如蜜,奇香襲人,飲譽國內外。
早在漢代,哈密一帶就普遍種植哈密瓜,當時稱 “甜瓜”。
哈密瓜之名始于清康熙年間,據清 《回疆志》 記載: “自康熙初,哈密投誠,此瓜始于貢,謂之哈密瓜。”
在諸多哈密瓜中,以 “紅心脆”、“黃金龍” 品質最佳,哈密瓜不但好吃,而且營養豐富,食藥兩用。
哈密瓜是哈密的象征,從某種意義上講,提升了哈密的知名度,瓜以地名,地以瓜聞; 因為有哈密瓜,哈密因而名傳天下,婦孺皆知。
哈密瓜最早是由一世回王額貝都拉所貢,康熙皇帝品瓜高興之際,美其名日“哈密瓜”。
清光緒年間的進士、翰林院編修宋伯魯,路過哈密時曾賦詩一首: “龍磧漠漠風摶沙,胡駝萬里朝京華。金箱絲繩慎包裹,使臣入貢伊州瓜。”
片斷精選
哈密瓜以甘甜質美而聞名于世。乾隆二年(1737年) 重修的《肅州新志》記載: “瓜州之名雖著不及哈密之佳,鮮美勝于崖密,各地移植,其味終遜。”劉文海在《西行見聞記》 中說: “哈密瓜佳天下……余曾環游于世界兩次,又足跡幾遍全國,所嘗之瓜未有美于此者。” 近數十年來,哈密注重科學種植,優化品種,保持和發展了哈密瓜的特有品味。每年瓜季,哈密瓜源源外運,暢銷國內外。冬季,瓜市上各色瓜瓣琳瑯滿目,人們冒著寒冷吃幾口冰脆甘洌的哈密瓜,別有一番風味。哈密瓜還可制作瓜干、瓜汁、瓜罐頭等,特別是當地制作的瓜膳,品種甚多,且色、香、味俱佳,游人至此,不可不嘗。
清代那位著名的鐵齒銅牙紀曉嵐很有福氣,雖被發配,但在哈密真正讓他的鐵齒銅牙過足了瓜癮,成了甜齒蜜牙。今天我們都能想象出他一口氣吃完了瓜,用黏得都不能伸直的手指嘬著牙花子,打著飽嗝說: “西域之果,葡萄莫勝于吐魯番,瓜莫勝于哈密。” 白楊河水滋潤著四堡、五堡、大南湖,這里的瓜最甜,溫度高,日照時間長,土壤含沙量大,略帶堿性,這些都是瓜甜美的原因。清末詩人蕭雄隨左宗棠大軍到哈密時,盡領哈密瓜之甜韻,他在《西疆雜述詩》 中記述哈密瓜: “一為甜瓜圓而長,兩頭微銳,皮多黃色,或間青花成條,隱若有瓣,按之甚軟,剖則去瓤食肉,多橘紅色,香柔如泥,甜在蔗蜜之間。爽而不膩,唯止渴較遜,列為貢物,康熙年間始入中國,成為哈密瓜。” 還記得敦煌被稱為瓜州嗎?那是因為哈密有一段時間隸屬于敦煌,所以敦煌博得了瓜州的美譽,其實哈密才是名副其實的瓜州。
1939年,著名作家茅盾先生到新疆工作,路經哈密,住在招待所里 (即堯樂博斯大樓)。他在回憶錄《新疆風雨》 中寫道:只見阿桑 (茅盾的兒子) 抱著一個橄欖球那樣的東西走上樓來,這球綠中帶黃,上面布滿了灰色網紋。德祉(茅盾夫人) 借來了刀子,當時剖開,是綠色的瓤,足有兩寸厚。“啊喲!” 德祉叫起來,“是只生瓜!” 阿桑已經抓起一塊,咬了一口,叫道: “好吃,像生梨。” 果然,這哈密瓜像生梨那樣生脆,但又甜得醇厚,還有一種異香,梨是不能同它相比的,與蘭州的 “醉瓜” 也截然不同。大家一面吃,一面贊不絕口。這才想起問阿桑,這瓜是從哪里弄來的。“就在門外的地攤上買的,只要一千兩新疆票,折合法幣是兩角五分錢。” 大家又驚嘆瓜價的便宜,等于蘭州的半擔黃河水。
記得小時候吃的哈密瓜格外甜,這當然歸功于不上化肥的功勞,什么黑眉毛、密極甘、加格達、紅心脆、可可其等,共有23個品種之多。那會兒沒有冰箱,拿幾個瓜泡在渠里,讓渠里流動的涼水浸瓜,一兩個小時取出切開,瓜是又涼又甜,捧起瓜牙,橫著一溜兒咬過去,那種甘甜能讓人甜得半天緩不過神來。吃完瓜后,手指都被瓜汁粘在一起,尤其是紅心脆,往桌上放時,勁稍微大一點,瓜就“刺啦” 一聲裂開了。
種哈密瓜,真正地講是很講究的。《敦煌隨筆》記載了古代的種法: “以苦豆之葉墊土中,培壅其根,夏末秋初成熟,白露前后采摘,若澆水過多,其味減薄。”
現在科技進步,方法也改良了,但催苗時,最好不要用化肥,而用農家肥或油渣,瓜秧發九片葉,坐瓜時即停,不加塑料薄膜,不加農藥,近幾年哈密出產的 “8501”、“8601” 以及伊吾的“金皇后”銷售都不錯,也不能不說是農民越來越有了品牌意識的緣故,哈密瓜市場正在走向成熟。哈密瓜已是哈密文化和財富的標志。
上一篇:《瓜果蔬菜·苦瓜》狀物作文寫作技巧
下一篇:《瓜果蔬菜·荔枝》狀物作文寫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