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負重是什么意思
《三國演義》:三國時,吳國孫權殺敗關羽,占據(jù)蜀國荊州。蜀主劉備為奪回荊州,親率主力部隊,誓欲滅吳。孫權大驚,采納闞澤推薦意見,命陸遜為大都督,總督軍馬,應戰(zhàn)劉備。此舉遭致眾臣反對。張昭說:“陸遜只不過是一個書生,不是劉備的敵手,不宜重用。”顧雍說:“陸遜年幼望輕,恐諸公不服。”步騭(zhi)說:“陸遜只能治郡而不能為將。”孫權堅持任用陸遜,部將對陸遜號令有所怠慢,陸遜按劍厲聲說:“我雖是書生,但奉主上托以重任,是因為我還有一點可取之處,能夠忍受屈辱、承擔重任。你們必須各負其責,不許妄動。如違命令,皆處斬首!”后陸遜利用火攻之計,終于大破蜀軍。
引用義:忍受屈辱,擔負重任。[例]在敵強我弱的情勢下,我們得忍辱負重,才能贏得最后的勝利。|當為了人民大眾的利益需要他忍辱負重的時候,他毫不推辭。
上一篇:微管左衽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念彼特拉克的詩句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