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 舍本逐末
【溯源】
西漢·劉向《戰國策·齊策四》:“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后。書未發,威后向使者曰:‘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王亦無恙耶?’使者不說,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豈先賤而后尊貴者乎?’威后曰:‘不然。茍無歲,何以有民?茍無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問末者耶?’”
【釋義】
舍:棄;本:根;逐:追;末:梢。舍棄根而追求枝梢。比喻放棄根本的、主要的,追求枝節的、次要的。
【故事】
戰國時,齊國國君派使者到趙國去問候趙威后。
這位使者雖然沒見過趙威后,但聽說趙威后是一位很賢德的王后,所以他十分高興地接受了這一差事,馬不停蹄地來到趙國都城邯鄲。他直奔趙王城,去轉達齊王對趙威后的問候。
禮儀過后,齊王使者把隨身帶來的齊王問候趙威后的親筆信,遞給了趙威后。但趙威后沒有先去拆閱齊王的信,卻躬身問齊王使者道:“你們齊國今年的收成好嗎?”
“好。”齊王使者答。
趙威后又問:“黎民百姓好嗎?”
“好。”齊王使者答。
趙威后再問:“齊王也很好嗎?”
“也很好。”齊王使者答。
齊王使者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是直率的人,心中有啥,便會說啥。再說,見趙威后是那樣的慈祥與寬厚,于是,他問道:“尊貴的威后,吾奉吾王旨意,專程向您來問安。照說,您若回問的話,也該先問候我們的大王。可你先問的,卻是年景和百姓。你怎么把低賤的擺在了前頭,而把尊貴的擺在了后頭呢?”
趙威后微微地笑了:“話可不能這么說。我所以先問年景和百姓,后問候你的大王,自有我的道理。”
齊王使者:“什么道理?”
趙威后:“你想想看:假如沒有好年景,那黎民百姓靠什么活下去呢?同樣,假如沒有黎民百姓,哪里又有大王呢?所以說,我這樣問才合乎情理;不這樣問,便是舍本逐末。你說是不是這樣呢?”
召見一結束,齊王的使者已經沒有心情再去瀏覽邯鄲的美景,便直接回齊國去了。
在歸國的路上,齊王的使者一直覺得肩上沉甸甸的。雖說那趙威后什么禮品也沒有賜給他,可他并不認為是空手而回。他覺得,趙威后的那有關“舍本逐末”的幾句問候,比什么禮品都貴重。
【智慧語林】
從趙威后與齊國使者的對話中,可以看出她以民生為本、以國事為重的思想。在她看來,民是本,君是末;為國分憂的人是本,不為國效力的人是末。本末是不能顛倒存在的。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趙威后的想法與孟子“民貴君輕”的思想是一致的。無論何時,人民都是國家之根本,得人心是治國之本,立業之道。
上一篇:脫穎而出典故故事|脫穎而出釋義
下一篇:舍生取義典故故事|舍生取義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