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北人學沒》注釋,意譯與解說
南方多沒人①, 日與水居也,七歲而能涉,十歲而能浮,十五而能沒矣。夫沒者豈茍然②哉?必將有得于水之道③者。日與水居,則十五而得其道;生而不識水,則雖壯, 見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 問于沒人, 而求其所以沒, 以其言試之河, 未有不溺者也。
——《蘇東坡全集·日喻》
【注釋】
①沒人:能潛水的人。②茍然:隨便。③道:特性,規律。
【意譯】
南方多有會潛水的人,他們一直和河水在一起,所以七歲就能徒步過河,十歲就能游泳,十五歲就能潛水了。潛水并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學會的,必須掌握河水的習性、規律。天天和河水打交道,才能十五歲就掌握它的規律,如果生來就不知道河水是怎么回事,那么即使到壯年,還是看到舟船就害怕,所以那些勇敢的北方人,向會潛水的南方人討教潛水的道理和方法,就按照他們說的到河里試著潛水,沒有不淹死的。
【解說】
這是“扣盤捫燭”的姐妹篇。如果我們從表面考察,“扣盤捫燭”可說是作者提煉生活現象虛構出來的,而“北人學沒”的故事則是生活實錄,只要是稍稍關心社會新聞的,每年夏日都會聽到學游泳而溺水的消息。然而,正因為司空見慣,人們也就熟視無睹。寓言作者偏能道人人心上所有而筆下所無,隱寓了極其深刻的道理,這就難能而可貴了。“扣盤捫燭”告訴人們,自己沒有切實觀察體險,勉強求之于他人,從而獵取一鱗半爪的“知識”,再用來認識事物,認識生活,必定像眇人那樣鬧笑話。本篇寓言則更進一層,要求人們直接去接觸生活,體驗生活,了解生活實際,掌握事物運動的規律,并且要善于做到這一切,不能像對河水缺乏具體體驗和了解的北人那樣去盲目實踐,否則就會吃力不討好,連性命也搭上。要想學以致道,在知識的海洋中自由游泳,最終到達彼岸,就必須“日與水居”,循序漸進,就必須親自實踐且善于實踐。“眇者”和“北人”是不足取的,不可學的。但這是易于見到而難于認識,更難于避免的。作者為人們指出且以寓言這種較為醒目的形式表現之,以期引起人們關注。
【相關名言】
一知半解是危險的。
——英國諺語
事實上, 人在學術方面是不懂什么的, 經常實踐是必要的。
——德國·歌德
上一篇:《石成金·剝地皮》注釋,意譯與解說
下一篇:《顏之推·博士買驢》注釋,意譯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