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濟·二人評王》注釋,意譯與解說
昔吳有二人,其①評王者。一人曰:“好。”②。一人曰:“丑。”久之不決。二人各曰:“爾可來入吾目中,則好丑分矣。”王有定形, 二人察之有得失, 非茍③相反, 眼睛異耳。
——《萬機論》
【注釋】
①其: 疑為“共”之誤。一同。②好: 漂亮。③茍: 故意。
【意譯】
過去吳國有兩人,一同評論國王的長相。其中一個說:“國王漂亮。”另一個則認為:“國王長得丑。”爭執不下,兩人都說:“你可以鉆到我的眼里來看看,那就能分出漂亮不漂亮了。”國王的容貌是客觀的,而兩人觀察的結果卻有好丑之別,這并不是故意要唱反調, 而是因為眼光不同的緣故啊。
【解說】
既然世界上還難以找到兩片相同的樹葉,那更何況具有主體意識的人的審美趣味呢?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情人眼里出西施”,說的正是由于價值標準不同,人們面對同一對象,會有不同的價值判斷。本則寓言中,王的面貌無論怎樣,都是客觀存在的實體。或美或丑只是兩個評王者根據自己的審美標準導出的審美判斷。這里與其說“二人評王”評的是王的美丑妍媸,不如說他們爭論的是各自的審美標準。許多事情上,價值標準原本是難分高下、強求一律的。即使兩人能夠鉆到對方眼中,看到的結果確如對方所言,但那已不復是自己的眼光了。這并不等于要泯滅美丑妍媸的區別。王的面貌既是不以評判者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而“口之于味,有同嗜焉”,歷史積淀與社會風尚所形成的時代審美標準,也有不以人們主觀好惡為轉移的穩固性,審美判斷原本是客觀與主觀的統一。這兩個評王者卻僅從自己的好惡出發,忽視對象的客觀性,將自己的眼睛絕對化。明乎此,則應當領悟,我們既要承認個體的差異性,尊重個體的主觀選擇,同時又須避免無謂的爭論與扯皮,盡可能少做無用功。
【相關名言】
天地間沒有兩個彼此完全相同的人。
——德國·萊布尼茨
偏見是黃疸病,有偏見的眼睛看什么都是黃的。
——英國·波普
上一篇:《《戰國策》·東門吳》注釋,意譯與解說
下一篇:《孟子·二子學弈》注釋,意譯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