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不韋·荊人遺弓》注釋,意譯與解說
荊人有遺弓者,而不肯索①,曰:“荊人遺之,荊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聞之曰:“去其‘荊’而可矣②。”老聃聞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則至公矣。
——《呂氏春秋·貴公》
【注釋】
①索:尋找。②去其“荊”而可矣:“荊人遺之,荊人得之”,去掉“荊”字, 就是“人遺之, 人得之”。
【意譯】
楚國有個人丟失了弓,不肯去把弓找回來,說道:“楚國人遺失的,楚國人拾到它, 又何必去尋找呢?”孔子聽說了這件事, 說: “把他話中那個‘荊’字去掉就合適了。”老聃聽說以后說:“去掉那個‘人’字就更合適了。”所以說老聃這樣的人算是到了大公的最高境界了。
【解說】
楚人遺弓而不索,是出于在楚國遺弓,必為楚人所得的觀念,楚人以國為家,就非一般自私小人可比。而孔子則更進一層,“去其 ‘荊’可矣”,言下之意,即“人遺弓,人得之”。在孔子心目中, 已去除了國家的觀念,而以人類的利益為中心,這種以天下為公的思想,可以說已達到了人生的一種很高的境界。不過, 以孔子的境界與老子相比,似乎還有距離。老子言“去其‘人’而可矣”,在這里,老子已經忘卻了人的存在, 而與天地萬物共為一體了。老子向來主無為而法自然,他倒并非是真正忘記了人,而是要將人從世俗中超脫出來,泯滅自我,與自然同一,從而獲得人生的一種至境。楚人、孔子、老子,可以說是人生之三境, 盡管三者之間境界有別,但“去私”是這三境之中心。如果將此與現實人生相比照,不知要使多少人汗顏不已。“利欲熏心”對某些人來說并非夸張,在這些人心目中,只要能夠滿足個人的欲望,便可以不擇一切手段,他們一心向社會索取,而不思為人類奉獻,哪里還談得上一點去私為公。如果人人如此,人人為私,私欲橫流,人類生存的基石終有一天會被私欲的洪流沖垮,這決不是什么杞人憂天。當我們重新品味一下“荊人遺弓”這則寓言所體現的三種境界時,但愿它能于現實人生有所補救。當然,這則寓言又從另一方面說明了中國傳統觀念中的“尚同貴公”思想, 在中國, 由于排斥了真正的個人, 所以也就隱去了真正的大公。
【相關名言】
真正之大人物, 常去私情私欲,以身獻諸世, 報酬則待千載之后。
——法國 羅曼·羅蘭夫人
人們永恒的責任是證明他的力量、天才,并為了他人的利益而發展這些特長。
——英國·拉斯金
上一篇:《呂不韋·荊人涉澭》注釋,意譯與解說
下一篇:《唐甄·蔣里善人》注釋,意譯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