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龜蒙·招野龍對》注釋,意譯與解說
昔豢龍氏求龍之嗜欲,幸而中焉。得二龍而飲食之。龍之于人固異類,以其若己之性也①,席其宮沼,百川四溟之不足游②;甘其飲食,洪流大鯨之不足味。施施然,擾擾然③,其愛弗去。一旦值野龍,奮然而招之曰:“爾奚為者④!茫洋乎天地之間,寒而蟄,陽而升,能無勞乎?誠從吾居而宴安乎!”野龍矯首⑤而笑之曰:“若何齪齪乎如是耶?賦吾之形,冠⑥角而被鱗;賦吾之德,泉潛而天飛;賦吾之靈,噓云而乘風,賦吾之職,抑驕而澤枯⑦。觀乎無極之外,息乎大荒⑧之墟,窮端倪而盡變化,其樂不至耶?今爾茍容于蹄涔⑨之間,惟沙泥之是拘,惟蛭螾之與徒⑩,率乎嗜好,以希飲食之余,是同吾之形,異吾之樂者也。狎于人,啗其利者,呃其喉,胾其肉(11),可以立待。吾方哀而援之以手,又何誘吾納之陷穽耶?”野龍行未幾,果為夏后氏之醢(12)。
——《笠澤叢書》
【注釋】
①以其若己之性也: 以為這種飼養(yǎng)跟自己 (龍)的性情愛好差不多。②四溟: 四海,古人以為中國四面是海。不足游: 即不必游的意思。③然:放松的樣子。擾擾然:紛亂的樣子。④爾奚為者: 你這是干什么呢? ⑤矯: 舉起, 抬起。⑥冠: 作動詞, 以角為冠。⑦抑驕而澤枯 抑制驕陽,潤澤干枯的草木。⑧大荒: 最荒遠的地方。⑨涔(cen): 雨水。蹄涔:獸蹄跡中的積水。⑩蛭(zhi):水蛭、山蛭等環(huán)節(jié)動物。螾: 同 “蚓”, 即蚯蚓。徒: 同類。⑾胾 (zi): 切成肉塊。⑿醢 (hai): 肉醬。夏后氏:傳說舜讓位給禹后,國名為夏,世稱夏后氏。
【意譯】
從前有一個專門伺養(yǎng)龍的人,他探求龍的嗜好和愿望,僥幸地成功了。他得到了兩條龍,就將它們飼養(yǎng)起來。龍和人本來是不同類的,因為人能順著龍的脾氣,于是它就安心呆在院中的小水塘里,以為江河湖海不足以供它游玩;覺得人喂它的食物很香甜,以為大海中巨大的鯨魚也提不起它的胃口。它高興躺著就躺在那兒,喜歡活動就活動一下,很喜歡這個環(huán)境,不愿意到別的地方去。有一天,正好碰上了野龍,它高高興興地和野龍打招呼:“你在干什么啊?在廣闊無邊的天地間,到處遨游,冬天冷了,就到洞穴中躲起來:天氣暖和又上升到天上, 豈不是很勞累嗎?相比之下,實在還是我呆在這兒清靜安逸些。”野龍?zhí)ь^笑著說:“你怎么狹隘到這種程度呢?大自然賦予我健美的軀體,頭頂崢嶸的龍角,身披閃閃的鱗甲;大自然賦予我美好的德性,既能潛入深深的水底, 又能飛騰于高高的天空;大自然賦予我的智慧,能召喚漫天彩云,能驅使萬里長風; 大自然賦予我的職責,能抑制如火的驕陽,能滋潤干枯的大地。我的視野能達到無邊的宇宙之外;我棲息在洪荒的曠野之中, 走遍天涯海角, 閱盡一切變化。這不是最大的快樂嗎?現(xiàn)在, 你這樣窩囊地呆在像馬蹄印子一樣大的水塘中,泥沙限制了你的行動自由,只有螞蟥、蚯蚓之類的東西與你作伴,以求得一些殘湯剩菜。這樣,你和我的體形雖然相同, 樂趣卻完全不一樣啊! 被人玩弄、受人豢養(yǎng)的,讓大家掐住喉管,割食其肉的事情不久就會發(fā)生。我現(xiàn)在正向你伸出救援之手,你怎么反來引誘我,想把我引入陷井中去呢?倒是你將要不免這種災難了。”于是,那條野龍就離開了。隔了不久, 被豢養(yǎng)的龍果然被夏后氏逮住, 剁成肉醬了。
【解說】
野龍無拘無束,揮灑自如,“觀乎無極之外,息乎大荒之墟,窮端倪而盡變化”;而被人豢養(yǎng)的龍,則因為貪圖安逸舒適的環(huán)境而失其本性,最終被人屠殺,成為肉醬。在這里,該則寓言通過龍的對話,表達了作者關于當官受祿不免于禍,隱居不仕可以全身的遁世思想,反映其在污濁、黑暗的社會環(huán)境中不愿意同流合污、仰人鼻息的愿望。應該說,作者的這種思想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有著一定的積極意義和進步作用。它體現(xiàn)出一種與統(tǒng)治者不合作的態(tài)度,一種堅韌不拔、忠貞守性的思想情操。但是,如果我們以現(xiàn)代的觀念來思考這一問題,卻也發(fā)現(xiàn)它不可避免地留下了歷史的局限。假如每個人都在險惡的社會面前磨礪節(jié)操、堅貞自守,那么,社會不就會退到小國寡民的社會之中?在馬克思主義者看來,人是各種社會關系的總和。正是在與各種各樣的社會生活與社會矛盾打交道的過程中,人才不斷地完善與充實著自身。因此,人一方面必須保持自己獨立的品性,但是,另一方面又必須投身于改造社會、創(chuàng)造社會的活動之中。這才是現(xiàn)代人正確的態(tài)度。
【相關名言】
一個人有了遠大的理想,就是在最艱苦困難的時候也會感到幸福。
——徐特立
個人的痛苦與歡樂,必須融合于時代的痛苦與歡樂里。
——艾青
上一篇:《列御寇·愚公移山》注釋,意譯與解說
下一篇:《司馬遷·指鹿為馬》注釋,意譯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