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非寓言·狐貍求角》寓言賞析
狐貍向恩利爾神提出要求, 求他讓自己也長有野牛的角。 于是它長上了野牛的兩只角。
可是,不久風雨大作, 它再也進不了自己的洞。到了夜快盡的時候,冷風凄雨浸透了它。
它說:“只要天一亮……人們一看見我, 我就完啦!”
——蘇美爾寓言(選自吳秋林編《外國民間寓言選》)
這是一則世界上最古老的寓言,產生于五千年前,即公元前三千年。公元前四千年,蘇美爾人民已經在人類古文明的重要發源地兩河流域(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流域的美索布達米亞平原)建立了城邦國家。公元前三千年,蘇美爾人已創作了史詩和寓言,并用楔形文字刻在泥版上。后來,蘇美爾亡于巴比倫,巴比倫又亡于波斯,蘇美爾文化便長期沉埋于地底, 直到19世紀末才被重新發現。歐洲人驚奇地發現,蘇美爾文化竟是希臘羅馬文化和希伯來文化的重要源頭。蘇美爾寓言雖存留不多,但它們是世界最早的寓言, 對印度寓言和希臘寓言都有深遠影響。
著名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1561—1626)認為古老的神話和寓言貯存著人類最古老的智慧(見《古人的智慧》)。這則寓言不僅反映了蘇美爾的宗教觀念,而且閃耀出哲理的光輝,蘊藏著科學的胚芽。
古蘇美爾人信奉三大主神:天神安努,地神恩利爾,水神埃亞。萬物都是神創造的。野牛有角,狐貍無角,也是神的旨意。狐貍要違背神的旨意,改變自己的形態, 當然要受到神的懲罰。但是,神實際上是自然力的化身。野牛身軀龐大, 住在大樹或山崖之下,有 一對角可以保護自己,抵御猛獸的侵害;狐貍身材較小,住在自己打的洞穴中,如果生出一對角,便進不了洞,反而使自己失去了保護。生物學家們早已指出,器官構造與生活條件密切相關,各個器官間也是相互關聯的。狐貍的要求,違背了自然規律,所以受到了自然的懲罰,冷風凄雨浸透了它。”更大的危險等待著它。所以,這則宗教色彩濃厚的寓言,蘊含著科學知識的胚芽。
寓言中狐貍的遭遇說明了一個深刻的人生哲理: 非分的希冀或機械的模仿,都只會帶來不堪的后果。狐貍要求有角,或者是由于嫉妒野牛有雙角顯得威風凜凜,妄想自己可以憑雙角橫行無忌;或者是由于羨慕野牛有雙角顯得漂亮, 自己想模仿它。也許兩種心理兼而有之。結果,非分的要求招來了災難性的后果。如果我們從恩利爾神的角度分析,又可以引申出另外的寓意。狐貍提出非分的要求,表明它已經迷了心竅,對付它的最好辦法是用實事去教訓它,勸說是不起作用的。所以,恩利爾神居然破例給它長出一對角,然后叫它挨凍,叫它擔驚受怕。這種教育方法,對于迷了心竅的人,也許是最有效的方法。個人認為,由無意識的神話發展到富有教訓的寓言,標志著人類向原始思維方式告別而進入理性批判的時代,是人類認識的一次飛躍。這則“狐貍求角”標志著蘇美爾文明已發展到了一個較高的階段,閃耀著理性的光輝。
這則寓言對后世寓言創作的影響,不可低估。一是它的主角選擇。它將狐貍擬人化,使之成為不安分者的典型形象。后來印度寓言與希臘寓言中屢見不鮮的狡詐的狐貍形象,大都烙下了這篇寓言的印記。二是它的先揚后抑的寫法。有一則現代寓言說:一個住在高樓上的女巫,希望攫取對面高樓房間中的財富,她祈求神把她的手臂伸長,神說只能答應她的一次要求,然后伸長了她的手臂; 女巫取得財物后,不能向神提出二次要求,手臂再也縮不短了,受到了懲罰。女巫寓言在構思上完全承襲了五千年前的“狐貍求角”;先實現其愿望,再顯示其惡果。欲取先與, 欲抑先揚,頗有辯證法因素。
這則古老的寓言,其思想和藝術價值,并未隨著五千年的歲月流駛而成為過去。
上一篇:《中國寓言·狐貍為王》寓言賞析
下一篇:《歐美澳寓言·狗的友誼》寓言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