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澳寓言·河馬的來歷》寓言賞析
從前, 有一匹馬、 一個鄉下魯莽漢、 一位脫衣舞明星和一個老清掃婦,他們決定在一個風車磨坊里建立一個大家庭。他們根據各自的需要把磨坊裝飾一新。
一切都挺順心的,直到有一天, 維爾金斯也就是那匹馬,不知怎地發起倔勁來,硬要參加地區游泳選拔賽。“還不是為了那幾塊不值幾個臭錢的獎牌!”脫衣舞明星麗達說出了大伙的想法。
當然,說歸說,大家還是和馬一塊上路了。魯莽漢達西一手拿根生銹的干草叉, 另一手牽著老清掃婦忒吉斯。
一行人到霍勒去參加游泳選拔賽。
真慘,太慘了! 維爾金斯,這可憐的家伙由于太狂妄自大,居然沒想到在游泳褲上給自己的尾巴留個洞,開始還逗得大家咯咯地笑了起來。它一個猛子扎入河中——不過只是找死,還是以這么一種不光彩的形象死去。
剩下來的三個又回到磨坊,每個人還是照自己的方式活著。魯莽漢神情憂傷、楞頭楞腦; 脫衣舞明星裸露著,搔首弄姿;清掃婦老婆婆沒精打采地撣著灰塵。有天,老清掃婦咬著羽毛撣的把子,說:“唉——,維爾金斯這個蠢小子就會瞎折騰, 他從來就沒能改掉這個危險的怪毛病。下一個一定要當心水! 該死的達西! 聽到了沒有?這是我們唯一能為他做的事……”
在深深的井底,就連篩子都是不透水的。
——肯尼斯·帕欽寓言(劉海寧譯自慕民黑威廉·芬克出版社1978年版《寓言集》)
這則寓言情節荒誕,記敘方式又平淡無奇。它有什么特點呢?寓意又何在呢?它的特點是將古老的動物故事與現代社會生活揉合在一起描繪,其中寄托著深沉的寂寞感。
動物故事,是以動物為主人公的傳說故事,它采用擬人的手法來描寫動物的習性和特點。大概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解釋性的,即解釋動物為什么會產生某種習性和特點,如“公雞為什么報曉”、“烏鴉為什么全身變黑”,這種解釋并非科學解釋,而是一種神話思維方式的投影。第二類是勸戒性的,即借動物的特點來反映人的道德觀念,這類動物故事已擺脫了神話思維方式而進入了理性思維方式,其中很多故事都成了著名的動物寓言。第一類動物故事雖較原始,但是也可以作為寓言題材。“河馬的來歷”即取材于這種解釋性的古老動物故事。
河馬生活于熱帶非洲的河流湖泊地帶。大概是因為它性情溫馴而且以草為食料,所以產生了馬淹死后變成河馬的傳說。這樣解釋河馬的來歷當然是不科學的,是一種非理性的思維方式。但是帕欽改造這種傳說,賦予了道德教訓和諷刺意義,它便成了一則寓言。
寓言中的主角是一匹名叫維爾金斯的馬。馬,敏捷善跑,廣闊的草原和遼遠的大道是它大顯身手的天地;但它卻異想天開地堅持去參加地區游泳選拔賽,而且又無充分準備,甚至“沒想到在游泳褲上給自己的尾巴留個洞”。結果,毫無價值地淹死了。維爾金斯留給人們的教訓就是:不應該在自己不熟悉的領域中逞強好勝。
寓言的更深的諷刺意義是通過對馬的三個伙伴的描寫來展示的。他們是: 鄉下魯莽漢達西,脫衣舞明星麗達,老清掃婦忒吉斯。他們和維爾金斯的關系,反映出人與人之間的冷漠的社會關系。他們四個表面上建立了“一個大家庭”,但“各自的需要”不同,并沒有形成一個和諧的整體。維爾金斯決定參加游泳賽,分明是一件愚蠢舉動,卻沒有人提出一句忠告,沒有人提供一份幫助(譬如提醒它在游泳褲上給尾巴留個洞),有的只是脫衣舞明星發出的惡意嘲弄。維爾金斯死后,也沒有人哀悼,“剩下來的三個又回到磨坊,每個人還是照自己的方式活著”。這種冷漠的社會關系, 正是現代資本社會的人際關系的縮影。“它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聯系了。它把宗教的虔誠、騎士的熱忱、小市民的傷感這些情感的神圣激發,淹沒在利己主義打算的冰水之中。”(《共產黨宣言》)當然,維爾金斯的三個伙伴還是有差別的: 鄉下來的魯莽漢,保留著質樸的天性, 回到磨坊后神情憂傷,可能由伙伴的死而感受到人世的凄涼;老清掃婦則由于生活的磨洗而顯得麻木,嘮叨著完全無濟于事的經驗教訓;脫衣舞明星則輕佻、冷酷,伙伴的死對她沒有絲毫影響,仍然“搔首弄姿”。因此,寓言用影射的手段批評了不正常的人際關系。
寓言最后的點題是:“在深深的井底,就連篩子都是不透水的。”這句話的側重點便是指主體狀況和客觀環境的關系,既批評了維爾金斯,又批評了推動維爾金斯走向死亡的環境。
上一篇:《歐美澳寓言·池沼和河流》寓言賞析
下一篇:《亞非寓言·浪子回頭》寓言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