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寓言·隱身草》寓言賞析
有遇人與以一草,名隱身草:“手持此,旁人即看不見。”此人即于市上取人之錢,持之徑去。錢主以拳打之。此人曰:“任你打,只是看不見我。”
贊曰:此人未得真隱身草耳!若真者,誰能見之?又有不用隱身草, 白晝搶奪,無人敢攔阻者,此方是真法術(shù)也。
——趙南星《笑贊》
《笑贊》共72則笑話寓言。每則寓言由兩個部分組成:前一部分是故事;后一部分是作者的評贊。它的評贊部分不同于一般寓言的點明寓意,而是申發(fā)開來,借題發(fā)揮,充滿著嬉笑怒罵的反語。《笑贊》的特色便體現(xiàn)在這個“贊”字上。
“隱身草”的故事,取材于三國魏邯鄲淳的《笑林》。原故事是:“楚人居貧,讀《淮南方》:‘得螳螂伺蟬自障葉,可以隱形。’遂于樹下仰取葉。螳螂執(zhí)葉伺蟬,以摘之;葉落樹下,樹下先有落葉,不能復(fù)分別,掃取數(shù)斗歸。一一以葉自障,問其妻曰:‘汝見我否?’妻始恒答言:‘見。’終日,乃厭倦不堪,紿云:‘不見。’嘿然大喜。赍葉入市,對面取人物。吏遂縛詣縣。縣官受辭。 自說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這個故事旨在諷刺楚人的迷信和貪婪。《笑贊》作者將它改造一番,刪其枝葉,突出主干,賦予了新的寓意。原作說“楚人居貧”,因饑寒而起貪財之心,情有可憫;新作刪掉“楚”這個籍貫,使“人”更具有普遍意義;又刪掉“貧”的境況,把諷刺的矛頭指向并非“饑寒起盜心”之輩。原作詳寫楚人獲葉過程,并點明所得隱形葉是假;新作略去這一切,突出此人被打仍不醒悟,說明利令智昏,貪婪者本性難改。
最精彩的東西是后面的贊語。這贊語分作三層。第一層,“此人未得真隱身草耳!”似乎是為這個人嘆息,似乎是相信世上有真的可以隱身而讓人為非作歹的草。第二層,“若真者,誰能見之?”進(jìn)一步發(fā)揮第一層,補(bǔ)充第一層,實際上是為第三層作好鋪墊。第三層,“又有不用隱身草, 白晝搶奪,無人敢攔阻者,此方是真法術(shù)也。”似乎是贊嘆這種人,實際上卻是最嚴(yán)峻的斥責(zé)。這三層,每層都是反語,而且愈轉(zhuǎn)愈深,從而無情地揭露了明末社會的黑暗現(xiàn)實。當(dāng)時,社會上充滿著各種各樣的掠奪者:最上等的掠奪者,明目張膽,無人敢攔阻。有權(quán)勢的貴族和大官僚,肆無忌憚的宦官集團(tuán)(天啟年間,魏忠賢專權(quán),一派烏煙瘴氣,作者便是被貶謫而死的),就是這樣。次等的掠奪者,靠隱蔽的手段,他們手段高明,“誰能見之?”貪贓枉法的官吏,投機(jī)取巧的騙子奸商,就是這樣。最下等的掠奪者,或者是強(qiáng)權(quán)不夠,或者是隱蔽方式不高明。他們跟前二者相比,真是小巫見大巫,但社會的懲罰最多只能加在他們身上。《莊子·胠篋》說:“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評贊的認(rèn)識與憤激之情,與莊子何其相似。不過,在強(qiáng)大的專制主義的重壓之下,作者不敢明說,因此采用了冷嘲熱諷的曲折形式。
作者認(rèn)為:“書傳之所記, 目前之所見,不乏可笑者。時所傳笑談,乃其影子耳。”意思是說,笑話是歷史與現(xiàn)實中的人物與事件的影子,是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這正道出了明代詼諧寓言的思想和藝術(shù)特色,寓莊于諧,以笑話的形式隱含重大的社會問題。本篇便是一例。
上一篇:《中國寓言·阿諛和忠言》寓言賞析
下一篇:《中國寓言·雉媒》寓言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