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寓言·阿諛和忠言》寓言賞析
阿諛和忠言進行比賽, 看誰更受到人們的歡迎。結果是: 在每戶人的家里,阿諛都受到款待,而忠言則總是吃“閉門羹”。
阿諛對忠言說:“親愛的老鄰居,您是怎么搞的?為什么人們歡迎我,討厭您?”
忠言說:“我明白了。你總是穿著華麗的衣服,而我的身上是帶著刺的。”
——韶華《風箏和雄鷹》
讀完這則寓言,我們的第一個感覺是什么呢?可能是義憤。的確在歷史上,在現實生活中,一些阿諛奉迎之徒往往左右逢源,青云直上;一些忠正敢言之士往往到處碰壁,困頓不堪。商紂王寵信阿諛的費仲、惡來,殺掉直言極諫的王子比干(《史記·殷本紀》);周厲王重用佞臣而防民之口(《史記·周本紀》);吳王夫差信任太宰嚭而殺死直言的伍子胥(《國語·吳語》)……這樣的史事不勝枚舉。難怪大哲學家老子也激憤地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真話不漂亮,漂亮話不真。)寓言說,“忠言”身上帶著刺,“阿諛”穿著華麗衣服。這和老子之言正好相似。
義憤產生詩人;寓言卻是“理智的詩”,寓言鑒賞更需要用理智的解剖刀去解剖人生。阿諛受到歡迎,忠言吃閉門羹的現象為什么會產生呢?有政治上的原因,也有心理上的原因。在政治上,阿諛是專制的寵兒。個人專制勢必發展到剛愎自用、主觀武斷,順之者昌,逆之者亡。阿諛者迎合這種趨勢, 當然會受到青睞;忠言者堅持求實精神,勢必被視為眼中釘。所以,《管子·八觀》早已總結了這種歷史必然現象:“諫臣死, 而諛臣尊。”我國封建專制歷史特別長,要根本改變這種現象,實現政治民主化,需要付出艱苦的群眾性的努力。心理上,阿諛者利用了人性的弱點,忠言者則往往有所忽視。人們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贊揚、肯定,而不喜歡別人不留情面的批評。阿諛者利用這一點作為進攻的突破口,甜言蜜語,歪曲實事, 以達到個人目的。因此, 人們應該警惕,應該牢記“道吾好者是吾賊,道吾惡者是吾師”一類的有益格言。只要具有科學頭腦,就會知道“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應該歡迎別人的忠言,不應迷戀那些令人忘乎所以的阿諛之言。當然,堅持忠言的人也要分析對方的心理,講究方法。忠言也可以穿上美麗的服裝。美國著名作家和社交家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一書中所提出的“不傷感情,不引起憎恨地批評他人的五種方法”(包括從稱贊和誠摯感謝入手、 先提到你自己的錯誤,間接提醒、啟發,讓別人保住面子),實在值得借鑒。俄國著名寓言家陀羅雪維支寫的著名寓言《寓言的寓言》便形象地闡明了這個道理, 即讓真理披上華麗的外衣。
這則寓言的藝術特點是將抽象的品質擬人化。一般寓言都以動物為對象加以擬人化,間或涉及植物、無生物;這則寓言卻將抽象的品格“阿諛”和“忠言”加以擬人化,顯得比較新穎。寓言還成功地運用了對比手法。
這則寓言可能受到希臘寓言《真理與謊言》(見吳秋林編《外國民間寓言選》)的影響。
上一篇:《中國寓言·鐘表店里的爭吵》寓言賞析
下一篇:《中國寓言·隱身草》寓言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