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澳寓言·釘子》寓言賞析
一心想要教會人們遵守法制, /公園看守人不惜大用釘子: /在一棵大橡樹的樹干上, /釘進一顆五英寸的釘子; /在一棵老山毛櫸的樹干上, /釘進二十顆釘子, /以便掛上這些告示: /“愛護樹木!”/“勿折花枝!”/“禁止吸煙!”/“愛惜草地!”/“公園禁止吵架鬧事!”/“禁止隨地吐痰!”/“好孩子,別攀折樹枝!”
所有的樹木, /眼光所到之處, /告示掛得整齊清楚。 /你看看那棵山毛櫸樹,上有各種路標琳瑯滿目: /“左邊是澡堂,”/“右邊是老虎和俱樂部。”/枝葉扶蘇的橡樹, /如果能把話吐, /那棵老橡樹——/ (它身上的牌子是“幼兒部”), /定會這樣來訴苦: /“敬愛的園長呵,/我的朋友/有時比敵人更使我感到恐怖! /請你多加保護!”
我和你們都看過這樣的兒童書籍: /各種道德的說教, /象釘子一樣塞滿書里。 /由于這些印記, /孩子的書籍變得枯燥無比。
說教——理所應當, /但不宜釘在花園的樹上。 /在兒童讀物的生動內容里, /當然應該把道理講, /但毋需把任何釘子釘上。
——馬爾夏克寓言(選自《俄羅斯寓言百篇》)
《釘子》構思新巧,韻味悠長。它由公園把告示牌釘在樹上妨害樹木生長的行為,聯類而及,想到兒童書籍里“各種道德的說教,象釘子一樣塞滿書里,”因而扼殺了兒童讀物應有的勃勃生機,使它“變得枯燥無比”。當然,作者并非一般地否定“說教”,他明確指出:“在兒童讀物的生動內容里,當然應當把道理講,但毋需把任何釘子釘上。”兒童的心理特征是:由于他們剛剛接觸世界,相對說,抽象思維不夠發達,因此,抽象的說教兒童是不容易也不樂意接受的。對兒童進行教育要借助各種各樣的生動形象,兒童的年齡愈小愈依賴形象化的手段。這里應突出兩個字:“奇”和“趣”。別林斯基說:“寫兒童讀物不是為了教訓孩子們,而只是為了激起他們的好奇心,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別林斯基論兒童文學》)我國兒童文學家賀宜也說:“兒童文學,尤其是低幼兒童文學,如果沒有趣味,那就象豆漿里沒有擱糖一樣”。(《小百花園丁雜記》)我們當前的某些兒童讀物,不光沒有“擱糖”,淡乎寡味;而且釘上了一些說教的“釘子”。更有甚者,有的兒童讀物還摻入了色情、兇殺等雜質,這就不是“釘子”而簡直是“刀子”!“敬愛的園長啊!我的朋友有時比敵人更使我感到恐怖!請你多加保護!”寓言里釘著“幼兒部”牌子的老橡樹的訴苦是多么震懾人心啊!愿我們的兒童文學作家們深長思之。
除了作者所肯定的寓意之外,這個故事還可給人更多的東西。倡言“愛護樹木”者自己竟在樹上不惜大用釘子,這使我們聯想到生活中類似的大量的滑稽現象:在潔白的粉墻上有人歪歪斜斜涂上“請勿弄污墻壁”;公園的竹子上清晰地鏤刻著幾個大字:“不要在竹上刻字”;父親毆打大兒子,且打且訓:“你為什么打弟弟?你難道不知道打人是侵犯人權?”……凡此種種都集中說明一點:做事不全面考慮,不反躬自問,就難免會造成“欲益反損”、“言行相違”的后果。
上一篇:《中國寓言·逐臭之夫》寓言賞析
下一篇:《中國寓言·釣道》寓言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