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寓言·逐臭之夫》寓言賞析
人有大臭者,其親戚、兄弟、妻妾、知識,無能與居者。 自苦而居海上。海上人有說其臭者,晝夜隨之而弗能去。
說亦有若此者。
——《呂氏春秋·遇合》
這則寓言寫了兩個人物:一個是患嚴重狐臭(大臭)的人,一個是喜歡(“說”即“悅”)其狐臭的逐臭之夫。作者首先極力形容大臭者氣味難聞,連父母(“親戚”在本文中特指父母)、兄弟、妻妾、朋友(“知識”即相互了解的朋友),都忍受不住, 誰也無法跟他住在一起,他異常痛苦,只好住在海上去。然后, 又極力形容逐臭之夫對大臭的酷嗜,竟然不分日夜追隨大臭者,而且到了不能離開的程度。這種寫法,古人叫做“墊曳”, 目的是為了形成強烈的對比反差,使形象鮮明,主旨突出。包世臣《藝舟雙楫》云“墊曳者, 為其立說之不足聳聽也,故墊之使高, 為其抒議之未能折服也, 故曳之使滿。高則其落也峻,滿則共發也疾?!睒O寫大臭的不平常,正襯墊出逐臭者的乖離常人,并突出了大臭者遭遇的奇特。那么,寓意何在呢?
這則寓言給人的第一印象是逐臭者的奇特嗜好。曹植《與楊德祖書》:“人各有好尚。蘭茝蓀蕙之芳,從人所好,而海畔有逐臭之夫。”后人常用“逐臭”與“嗜痂”(出《宋書·劉穆之傳》)來形容怪癖的嗜好,多從貶損角度批評人們對低級庸俗趣味的追求;間或用作自謙之詞或憤激之語,說自己的愛好與眾不同。這是我們從逐臭者形象所分析出的寓意。
這則寓言在《遇合》篇中的本意卻是從大臭者的遭遇所引申出來的。它說:“說亦有若此者?!比藗冇握f諸侯,或受到排斥,或得到重用,完全靠國君的喜惡, 并沒有必然性。正如大臭者在鄉里受到冷落,而在海上卻被人追隨一樣。作者又認為,大臭者本不應有人喜愛,卻有人喜愛得不能離開,這說明逐臭者官能不正常。當世的國君們也是一樣,“凡能聽說者,必達乎議論者也;世主之能識議論者寡,所遇惡得不茍?”他們不能分辨議論的價值,好壞顛倒,正如逐臭者把香臭顛倒一樣。說明遇合無常,批評國君們見識淺陋以致重用不該重用的人,便是作者所賦予這則故事的寓意。
如果我們分析一下故事中人們間的關系,則可以得出另一層寓意: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厭棄狐臭, 即使是骨肉好友, 也不能住在一起。喜愛狐臭, 即使是海上陌生人, 也相隨不能離開。 人們常說“臭味相投”,志趣、愛好、性格相同的人往往聚集在一起,而志趣不同的人往往冰炭不容。所以作者在《召類》篇中說:“類同相召,氣同則合,聲比則應?!?
上一篇:《中國寓言·運斤成風》寓言賞析
下一篇:《歐美澳寓言·釘子》寓言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