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寓言·運斤成風》寓言賞析
莊子送葬,過惠子之墓,顧謂從者曰:
郢人堊漫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斫之; 匠石運斤成風, 聽而斫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聞之, 召匠石曰:“嘗試為寡人為之。”匠石曰:“臣則嘗能斫之。 雖然, 臣之質死久矣?!?/p>
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吾無與言之矣。
——《莊子·徐無鬼》
莊子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惠子(約前370~前310)是名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道家主張“道法自然”,“無為而治”;名家(又稱刑名之學), 則強調名實之辨(即討論概念與事實的關系)。兩家學說是對立的,所以莊子常與惠子發生辯論,《莊子·秋水》中便記載了“濠梁觀魚”和“鴟與鹓鶵”兩則膾炙人口的辯論故事。但是,他們的友情卻很深厚。因此,惠子死后,莊子經過其墓地時作了這則寓言來悼念他。
寓言中有兩個形象:郢人(即住在楚國都城郢城的某人)和匠石(名叫石的木匠)。郢人大概是一個粉刷墻壁的泥水匠,不小心讓一點白堊(e, 白土)沾到鼻子上,薄得象蒼蠅翅膀一樣,卻叫匠石給他削掉。匠石于是揮動大斧(斤即斧),風聲忽忽,隨手一砍,削盡了白土卻沒有擦傷鼻子。郢人站著面不改色。作者用這種夸張得近乎荒誕的情節,寫出了匠石的高超技藝,也寫出了郢人的鎮定自若。如果沒有郢人的信任和配合,匠石的高超技藝是無法施展的。所以,當宋元君要匠石表演時,匠石便說:“我的對手(質)已經死了,我再也不能施展這種手段了?!贝笥戌娮悠谒蓝啦粡凸那僦?。
一則優秀寓言往往具有多層次的意蘊:觸發作者創作契機的具體事件是表層寓意,它所反映出的某一特定歷史時期的精神風貌是中層寓意,它所表現出的深刻的哲學意蘊是深層寓意。本則寓言為悼亡而作,把自己比做匠石,把惠施比作郢人,極力抒發失去老朋友后的悲痛和失去辯論對手后的孤寂。“自夫子(指惠施)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吾無與言之矣!”感情真摯深沉,令人凄然動容。這便是它的表層寓意。
戰國時代是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各派都宣揚自己的主張,批判對方的主張,斗爭異常激烈。但正是這種斗爭促進了學術的發展。正如班固《漢書·藝文志》中所說的,各家學說正如水火一樣,相滅相生、相反相成?;菔┧珜У摹昂贤悺钡南鄬χ髁x理論以及“泛愛萬物,天地一體”的思想, 便為道家所融合,后來成為“黃老之學”的組成部分。故莊子雖多次諷剌批判惠施,但卻很熱愛這個辯論對手;如果沒有惠施,莊子便失去了磨礪自己學說的對象,甚至要找一個能聽懂自己所宣傳的玄妙理論的人也很困難。所以,匠石運斤的中層意蘊便是從客觀上反映出百家爭鳴的意義。其實,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立而存在,相斗爭而消長的,何止戰國時代的各種學派呢?高與下,長與短,大與小,生與死,福與禍,美與丑, 善與惡,真與偽……都是如此。因此我們可以這樣概括本寓言的深層哲理:一切事物莫不以對立面的存在作為自己存在和發展的條件。
這則寓言設想奇特,夸張大膽。郢人鼻尖上沾了一點薄如蠅翼的白土,卻要匠石去斫;匠石二話不說,斧頭揮得忽忽生風,隨意削下,卻削得那么干凈而又不傷皮膚,恰到好處。這似乎荒誕不經,但不如此便不能寫出兩人默契之深和配合之妙,不如此便不足以引起讀者在驚嘆之余掩卷沉思,領悟其中的深情至理。劉熙載《藝概》云:“意出塵外,怪生筆端,莊子之文,可以是評之。”
后人多用“運斤成風”、“大匠運斤”、“成風妙斤”等成語形容出神人化的技藝;也用“斧正”、“斧削”、“郢政”等詞征求師友的批評。
上一篇:《中國寓言·蹶叔三悔》寓言賞析
下一篇:《中國寓言·逐臭之夫》寓言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