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非寓言·甕中藏影》寓言賞析
昔有長者子,新迎婦, 甚相愛敬。夫語婦言:“卿入廚中,取蒲桃(葡萄)酒來共飲之。”
婦往開甕, 自見身影在此甕中,謂更有女人, 大恚,還語夫言:“汝自有婦,藏著甕中, 復迎我為?”
夫自入廚視之, 開甕見己身影, 逆恚其婦, 謂藏男子。二人更相忿恚, 各自呼實。
有一梵志與此長者子素情親厚, 過與相見。夫婦斗,問其所由。 復往視之, 亦見身影, 恚恨長者子:“自有親厚藏甕中,而佯共斗呼?”即便舍去。
復有一比丘尼,長者所奉, 聞其所諍如是,便往視,甕中有比丘尼,亦恚舍去。
須臾,有道人亦往視之, 知為是影耳, 喟然嘆曰:“世人愚惑, 以空為實也!”
呼婦共入視之,道人曰:“吾當為汝出甕中人!”
取一大石,打壞甕,酒盡, 了無所有。
二人意解,知是身影,各懷慚愧。
——佛經寓言(《雜譬喻經》)
這故事很有趣。新媳婦打開酒缸見到自己的倒影, 以為是丈夫私藏的情婦;新郎走近酒缸看見的卻是男子身影,則以為是妻子偷養了漢子。各自都說自己所見是實。相親相愛的新婚夫婦因此鬧個不休。幾個未得真道的修道者(婆羅門修道者稱“梵志”, 比丘尼即尼姑)先后出來排難解紛,卻反把酒缸中自己的倒影當成了夫婦家另請的高明,覺得自己遭了冷落受了騙,一一憤然離去,使這場糾紛更加嚴重了。直到“道人”(這里指得道的佛教修行者)到來,以石破甕,才讓真相大白。至此寓言的寓意也豁然展現——道人破甕前喟然嘆曰:“世人愚惑, 以空為實也!”全文落在了一個“空”字上。
我們知道,佛教教義的核心是一個“空”字。一切的“色”(可感觸的物質存在)都是“空”,“我”也是“空”。就連“空”同樣是假名,假名當然空,因此“空”也即“空”,是為“空空”。那么,世間的人生生活,如寓言中涉及到的夫婦間的摯愛溫存或嫉妒爭執,梵志等人的熱心多事或憤憤不平,總之蕓蕓眾生所迷戀所沉陷的一切,都不過如甕中之影罷了,全是幻,全是虛, 全是空, 都是“酒盡, 了無所有”。世人不過是在以幻為真, 以虛為有,以空為實呵。寓言的本意大概就是完成這一說教的。這種人生哲學,于人的進取不利,我們可明了它,但不可信奉它。
從今天的眼光看,我們也可以說這則寓言是諷刺人性中的一些缺點的:一是與他人相處時嫉妒多疑, 見風就是雨,缺少寬容諒解之心,結果是自尋煩惱;一是意氣用事,偏信自己印象式的浮淺的一面觀,不作深入探究而固執己見甚至強加于人,結果更陷入迷誤。所以人不應以虛為實,以假為真,以他人為異已,而應當有求實精神,有寬諒他人的胸懷,才可免去不應有的迷誤和煩惱。
這則寓言所用的對比烘托手法值得注意。寓言以大部分篇幅表現夫婦、梵志、 比丘尼等眾人的“愚惑”,有力地反襯了結尾出場的道人的超脫“愚惑”;反過來說,道人的“悟”更好地襯托了眾人的“迷”。這如同畫月時在月亮周圍濃墨重彩地渲染些暗云,云與月便相得益彰一樣。而以道人的“喟然嘆曰”破題,使“世人愚惑,以空為實也”一語成為全篇耀目的聚光點,也顯示了構思的高超技巧。
上一篇:《亞非寓言·獾貂爭肉》寓言賞析
下一篇:《中國寓言·甕帽》寓言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