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寓言·薛譚學謳》寓言賞析
薛譚學謳于秦青,未窮青之技, 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于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云。薛譚乃謝求反,終身不敢言歸。
——《列子·湯問》
秦青和薛譚,據《列子》張湛注,都是秦國著名的歌唱家。謳就是歌唱,特指不要樂器伴奏的清唱。
秦青是一個技藝高超的歌唱家,又是一位循循善誘的教師。他盡心教薛譚歌唱。當薛譚因自滿而辭學歸家時,他不用大道理勸阻,更沒有批評斥責,而是在城郊的大道旁設宴餞行,并以歌聲送別。他打著節拍唱出感情深厚的離別之歌,“聲振林木,響遏行云”(歌聲回蕩在曠野,使樹林振動, 叫浮云也停止了飄動)。這美妙嘹亮的歌聲,使薛譚認識了自己的不足,激起了他深入學習的積極性。
薛譚的特點是知過能改,虛心好學。他沒有把秦青的技藝學到手,便自以為完全學到手了,這正是初學者易犯的淺嘗輒止的錯誤。但他聽了秦青的歌唱,幡然悔悟,向老師道歉,請求回去學習,因而終于成了一位著名歌唱家。
寓言通過上述情節和形象表達了學無止境的基本寓意。當薛譚重新求學后,秦青還說了韓國著名歌唱家韓娥的故事,韓娥唱起歌來,余音繞梁,三日不絕。這就進一步說明了天外有天,藝無止境。寓言宣傳學無止境,要人們尊師重藝,虛心學習,無疑是正確的,表現了傳統的美德。但是,它說薛譚“終身不敢言歸”,這就過份了,似乎學生永遠不能超過老師,沒有創新可言。這種思想是封建宗法社會的產物,有礙于科技、文藝的創新與進步,包含了保守落后的一面。我們提倡尊師,但應鼓勵學生超過老師,敢于創新,發揚“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精神。
明代散文家宋濂稱贊《列子》文章“書事簡勁宏妙”(《諸子辨》)。本文僅50字,卻極自然地寫出了薛譚的自滿與轉變,又寫出了秦青的善于啟發和技藝高超,“弗止”傳出其從容氣度,“聲振林木,響遏行云”寫出其非凡技藝,“響遏行云”已成了人們習用的成語。“簡勁宏妙”四字,本文真是當之無愧。
上一篇:《中國寓言·蔣里善人》寓言賞析
下一篇:《中國寓言·蝦蟆夜哭》寓言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