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寓言·群蟻觀鰲》寓言賞析
東海有鰲焉,冠蓬萊而浮游于滄海, 騰躍而上則干云, 沒而下潛于重泉。
有紅蟻者聞而悅之, 與群蟻相要乎海畔,欲觀鰲焉。月余日,鰲潛未出。群蟻將反,遇長風激浪, 崇濤萬仞,海水沸,地雷震。群蟻曰:“此將鰲之作也。”
數日,風止雷默, 海中隱如岳, 其高概天, 或游而西。群蟻曰:“彼之冠山,何異我之戴粒,逍遙封壤之巔,歸伏乎窟穴也?此乃物我之適, 自已而然,我何用數百里勞形而觀之乎?”
——《苻子》
鰲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大龜。它們頭頂著神話中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在海中遨游。時而騰躍而上青天,時而潛水而入深淵。紅蟻邀群蟻去海邊觀看。好容易等到鰲在一陣狂風巨浪之后出現了,海面上隱隱約約地升起了一座高與云齊的大山,向西浮動著。這時,群蟻才認識到: 鰲頂著大山游于海,而自己頂著米粒在地上爬, 不過是“物我之適, 自己而然”(外物和自我適宜于不同的境遇,各自本來如此), 不必羨慕。
這則寓言宣揚了一種安分知足的消極思想。意在說明,事物各得其所, 鰲冠山和蟻戴粒并無本質區別,偉大與崇高的境界也無須羨慕與追求。這就與《莊子》寓言中描寫的河伯觀海而自知不足的感覺大不相同了。但從另一方面看,這一故事又未嘗不可看作是對缺乏自知之明者的諷刺。由于作者以濃筆重彩描寫了鰲的巨大和鰲戴山而游的宏偉圖景, 又渲染了螞蟻欲觀鰲的急切心情。因此, 后來情節陡然轉折, 就出人意料了。群蟻的自解之詞, 與眼前的壯麗景象形成鮮明對比, 顯得是一種無可奈何的安慰和盲目自滿的矯飾。 由此可見,這則寓言與《莊子》寓言“鯤鵬斥鷃”思想特征何其相似。
從這則寓言,我們還可以看到《莊子》寓言的藝術影響。作者取材于神話傳說,想象豐富,而又有自己的虛構創造。特別是對鰲的形象的描寫很有特色。故事不長,卻進行了三次皴染。第一次是作者的直接描述,初步展示鰲的形象特征,短短三句,各具動態。第二三次都是通過蟻的眼睛觀看。第二次寫將出之象,以海浪烘托;第三次寫已出之象, 以山岳烘托,雖然沒有一筆直接寫到鰲的本體,但鰲的奇偉卻已令人神往了。這正是虛筆傳神之妙。
上一篇:《亞非寓言·羊狼簽約》寓言賞析
下一篇:《歐美澳寓言·老鼠世界》寓言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