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寓言·南郭吹竽》寓言賞析
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shù)百人。
宣王死, 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韓非子·內(nèi)儲說上》
無才無學(xué)的人往往為了名利而冒充為真才實學(xué)者,只是這冒充必定要憑借一定的氣候。南郭先生本不善吹竽,但由于齊宣王喜歡聽人吹奏這種樂器,而且要求幾百人一起合吹,這就給他提供了冒充為吹竽高手的良機。有了這個良機,他才蒙混過關(guān),得到齊宣王的賞識,并獲得了與眾高手等量的高額薪俸(廩食,原指官府發(fā)給的糧食,本文指薪俸)。但好景不長,及至齊宣王死了后,繼位的湣王與乃父的喜好恰恰相反,只愛聽竽的獨奏。南郭先生害怕真象敗露,只好逃之夭夭了。
這個故事意在諷剌那些沒有真實本領(lǐng)而又冒充為能人的人。這些人憑借一定的機遇,可以暫時僥幸達到目的。然而一旦機遇已過,他們也就原形畢露了。
南郭先生的假冒行為雖沒有造成大的危害,但我們不妨設(shè)想一下,假如他利用其他機遇,混進齊國某個有許多人才的要害部門,擔任了要職,而后來在某次關(guān)鍵時刻需要他獨當一面處理問題時卻臨陣逃跑,那就可能給齊國帶來麻煩了。可見防止假冒,判定一個人是否有真才實學(xué)的問題是決不能掉以輕心的。那么如何防止假冒活動呢?這個故事也給了我們啟發(fā)。齊湣王對吹竽者“好——聽之”,這一著馬上嚇走了南郭先生。如果我們用人時能逐一進行考察,要求他們單獨展示自己的本領(lǐng)和見識,那么任何庸才和騙子也就無法蒙混過關(guān)了。這個故事在諷刺意義之外給人的這種啟發(fā), 尤其值得錄取和使用人才者深思。
這個故事在寫作上也很有特點。它從頭至尾沒有一句話明說南郭先生不會吹竽,開頭寫他“請為王吹竽”,宣王感到高興,“廩食以數(shù)百人”(發(fā)給與其他數(shù)百人一樣的薪俸),讀者還以為南郭先生真是吹竽好手。但讀至“處士逃”才明白了真象。這樣出人意料的結(jié)果,既使故事本身富于幽默感, 又明顯地增強了諷剌效果。
后人將這個故事的內(nèi)容概括為“濫竽充數(shù)”的成語和“濫竽”、“齊吹”、“齊竽”、“濫吹”、“混吹”、“吹竽混真”等詞語,用以諷刺沒有真才實學(xué)而混入能人中充數(shù)的人或行為,有時也用作自謙之詞。
上一篇:《中國寓言·南轅北轍》寓言賞析
下一篇:《中國寓言·厚薄二璧》寓言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