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義無反顧》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義無反顧:yì wú fǎn gù
詞源: 漢·司馬相如 《喻巴蜀檄》:“觸白刃, 冒流矢,義不反顧, 計不旋踵。”
詞由: 西漢時期, 漢武帝劉徹派唐蒙前去修筑通往“夜郎”等小國的“西南夷道”。唐蒙為了修筑“西南夷道”,在巴、蜀二郡帶去官兵千人, 征用了大量的民力,并且根據“軍興法”殺了當地的部落酋長。這引起了巴、蜀一帶人民的驚恐, 致使常常和當地人民發生沖突。漢武帝獲悉這個消息后, 即派司馬相如前去批評唐蒙, 并且讓司馬相如代擬一篇文告——《喻巴蜀檄》 。“文告”中,一方面指責了唐蒙一些違背朝廷旨意的做法, 另一方面強調巴蜀人民要服從漢朝中央政權的統一號令, 要嚴守邊疆; 有了敵情, 要勇于面向刀叢、冒著箭雨, 奮不顧身地沖鋒在前, 絕不能退縮和徘徊。
詞義: 在道義上只有奮勇向前, 不容徘徊退縮。義: 道義, 應該做的事; 反顧: 向后看。
書證: 華而實《漢衣冠》二:“朱成功身受大明的厚恩,只有一死圖報,義無反顧。”
上一篇:成語《久假不歸》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乘虛而入》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