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巧點撥·動作描寫名言大全
技法解說
動作行為描寫簡稱動作描寫,動作是指人物的舉手投足,行為是指人物的所作所為。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幾乎無時無刻不在活動,而動作描寫就是要通過生動地描繪再現人物的舉手投足、所作所為,以此顯示這一人物的內心活動、處世態度、思想品質,從而刻畫出生動的人物形象。
動作描寫能夠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征。讀過《水滸傳》 的人對書中的英雄好漢印象深刻,難以忘懷,就是因為作者“往往用行動表現他們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課文《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中寫魯達接濟金老父女盤纏,幫助他們脫身。店小二阻攔,“魯達大怒,揸開五指,去那小二臉上只一掌,打得那店小二口中吐血;再復一拳,打落兩個當門牙齒”。一個 “揸” 字,把人物怒不可遏、義憤填膺的形態刻畫得入木三分,充分揭示了魯達愛打抱不平,扶危濟貧的性格特點。
動作描寫能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人物的行動是受思想意識支配和制約的,因此描寫了人物的動作行為,也就能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如法國作家都德在《最后一課》 中寫韓麥爾先生“轉身朝著黑板,拿起一支粉筆,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兩個大字”,“然后他呆在那兒,頭靠著墻壁,話也不說,只向我們做了一個手勢”。這一系列動作表現了韓麥爾先生內心極度的痛苦,揭示了他內心蘊藏的偉大的愛國情懷,為韓麥爾先生高大形象添上了最后的有力的一筆。
動作描寫可以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文化教養。法國作家莫泊桑在《我的叔叔于勒》中描寫了兩位打扮得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蠣的動作: “她們的吃法很文雅,用一方小巧的手帕托著牡蠣,頭稍向前伸,免得弄臟長袍;然后嘴很快地微微一動,就把汁水吸進去,蠣殼扔到海里。”作者用一系列動作表現了兩位太太的文雅,顯示了她們的高貴地位。清代作家吳敬梓在《范進中舉》中寫范進中舉后變瘋的情景: “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兩手拍了一下,笑了一聲”,“爬將起來,又拍手大笑”,“一腳踹在塘里,掙起來,頭發都跌散了”。活脫脫一個瘋子形象。
動作描寫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十分重要,我們在寫人時不可忽視人物的動作行為。如何準確描寫人物的動作行為呢?
第一,應當抓住人物的動作特征。什么樣的人有什么樣的動作行為,不同的人即使動作相同,也會呈現出個性差異。《紅樓夢》寫劉姥姥進大觀園,在飯桌上故作丑態逗眾人發笑一段相當精彩:
眾人先還發怔,后來一想,上上下下都一齊哈哈大笑起來。湘云撐不住,一口茶都噴了出來。黛玉笑岔了氣,伏著桌子只叫“哎喲”! 寶玉滾到賈母懷里,賈母笑得摟著叫 “心肝”,王夫人笑得用手指著鳳姐兒,卻說不出話來。薛姨媽也撐不住,口里的茶噴了探春一裙子。探春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離了座位,拉著他奶母,叫 “揉揉腸子”。地下無一個不彎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著笑去的,也有忍著笑上來替其他姐妹換衣裳的。
曹雪芹不愧是描寫人物的大師,所有的人都在笑,笑雖相同,卻笑得各具形態,各有特點,絕不雷同,堪稱典范。
第二,動作描寫還應注意與人物性格要協調。《故鄉》 中兩次寫到楊二嫂的動作。第一次寫道:“圓規一面憤憤的回轉身,一面絮絮地說,慢慢向外走,順便將我母親的一副手套塞在褲腰里,出去了。”第二次寫: “那豆腐西施楊二嫂,自從我家收拾行李以來,本是每日必到的,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個碗碟來,議論之后,便定說是閏土埋著的,他可以在運灰的時候,一齊搬回家里去;楊二嫂發現了這件事,自己很以為功,便拿了那狗氣殺,飛也似的跑了,虧伊裝著這么高底的小腳,竟跑得這樣快。”楊二嫂順手摸拿,誣陷閏土,這些行為與她貪小便宜、自作聰明的性格有關,作者準確地捕捉了她的特定的動作行為,展現了她的性格特點,顯得十分協調。《世說新語》有這樣一則故事:有一天王藍田吃雞蛋,用筷子夾,沒夾住,他大發脾氣,拿起雞蛋狠狠摔到地上,當雞蛋在腳下旋轉未停時,他就下地用腳去踩,沒踩著,他氣得要命,從地上揀起雞蛋,放人口中,猛嚼幾口,狠狠吐出。通篇用動作描寫了一個急性子王藍田的故事。第三,動作描寫要注意選用最準確、最富表現力的動詞。古今中外的文學大師十分強調這一點。我國古代韓愈和賈島的“推敲”,法國作家福樓拜告訴他的弟子莫泊桑“一定要找出那唯一的動詞”。他們都強調了動詞對表現人物的重要性。魯迅《孔乙己》 中寫孔乙己買酒時“排出九文大錢”,教“我” 寫字時“用指甲蘸了酒”,孩子們想吃他的茴香豆時,他“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最后一次買酒時“從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錢”,這一“排”、一“蘸”、一“罩”、一“摸”,生動地再現了孔乙己的動作神韻,特別是“排” 和“摸”,一前一后形成對照,反映了他的生活狀況和處境每況愈下,暗示了最終在魯鎮消失的必然結局。
最后,動作描寫還應當抓住人物的關鍵動作。電影中講究特寫鏡頭,描寫人物動作時也可以把人物的關鍵動作放大,使讀者通過這個特寫鏡頭更好地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思想感情。《故鄉》 中寫少年閏土“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這一動作給人印象深刻,充分展現了少年閏土是一位“小英雄”。
所以,成功的動作描寫,才能使讀者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筆下的是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人物的精神世界才能得以充分的展示,形象才能真正站立起來。
例文點評
洗 衣
〔新加坡〕 尤今
在恒河畔看印度婦女洗衣。心中的喜悅,像扎在泥土里的根,很深很深。
她們三三兩兩地蹲在河畔,把竹簍里的衣服浸濕了,一件一件地抖開來,鋪在岸邊的石塊上,慢慢地涂上肥皂,肥皂很大塊,色黃,看起來粗糙,但有一股淡淡的香味。衣服上起了一堆又一堆泡沫,這時,婦女們拿了節棍,卜卜卜,使勁地擊打。衣服上的污漬,一點點、一片片,全被打得跳了起來。
接著,把衣服放到河里去漂洗,看到點點滴滴的污穢從衣服上流進河里去,印度婦女的臉上,露出了單純而快樂的微笑。
洗好的衣服,當然要晾。
她們喜滋滋地把竹簍提到岸上,陽光早已把大大的石塊曬得滾燙滾燙的,她們細心地將衣服攤得開開的,陽光如熨斗,一下一下地熨在這些洗得泛著清潔亮光的衣服上。
婦女的工作暫時告一段落了。
她們圍在一起,唏里呱啦地談天,話語和笑聲像雨點,滴滴答答地落入河水里。恒河呢,以粼粼的波光,笑應她們。
整個畫面,出奇的和諧。
一切是那么的原始——洗衣的工具、洗衣的方式; 連那笑聲,也帶著原始的味兒——毫無心機、毫無矯飾;赤裸裸的、坦蕩蕩的。
在這一刻,我忽然產生了一種強烈的沖動。我很想蹲到她們中間去,和她們一起搗衣一起笑,享受享受那一份原始的快樂。
點評:
本文通過對洗衣女原始、質樸的洗衣動作的描寫,表現了洗衣女一種原始、自然的美。“蹲在河畔”、“抖開” 衣服、“鋪在岸邊”、“慢慢涂上肥皂”,這些動作自然隨意,毫不做作; 洗衣時“拿了節棍,卜卜卜,使勁地擊打”,毫不顧及周圍的目光,充滿了原始的力感。正因為這一系列準確、傳神的動作描寫,才使這一群勤勞、自然、質樸的洗衣女形象鮮明,抒發了作者對不受現代文明污染的一種文化的向往。文中比擬修辭手法的采用渲染出了一幅歡快的圖景 。用“雨點滴滴答答地落入河水里” 比喻婦女們談話聲和笑聲的嘈雜響亮,形象而又生動; 恒河水甚至都像人一樣“笑應她們”,顯得活潑自然,富于美感。
種田的祖父
劉詩偉
早稻抽穗時節,祖父發頭暈,拄了棍子下臺坡去看稻子時,跌倒在田埂上,便未能起來。我聞訊從城里趕回鄉下,見祖父病勢頗重,不由嗔怪他老人家早不肯放下農事跟我去城里享福。但祖父無心“閑話”,單是 “拜托”我照料他的稻子,且顯出不被理解的煩躁。
我要做的活計也簡單: 一天三趟下地里觀看稻穗黃熟情況向躺在床上的祖父報告。而我的 “報告” 便是 “比昨天又黃些了”。幾日之后,祖父有些生氣: “比昨天黃些,昨天有多黃?” 于是,要我認定田角一穗,報告黃了多少粒,剩下多少粒。
祖父病后,最好的藥是大米。幾十年里,祖父每有染疾,從不看醫生,他說只吃點大米飯,躺在床上睡睡便可以好。事實也果然如此,我對上輩人的心態不甚了解,只好將就著祖父的 “意思”為他煨大米飯“治病”。
祖父吃起米飯來頗有滋味,他老人家見我一臉困惑,就對我說: “偉兒,你父親是大躍進時不肯虛報稻谷產量被撤職的,那時他心里慪氣,又吃不飽,才得了病……可憐他沒有撐到如今……” 祖父說著,愣愣地忘了咀嚼和吞咽。
一天,我從地里回來,見祖父用棍子將蚊帳上擱著的那塊塑料紙扒下來,撕成許多書頁一般大小的碎片,正欲問何緣故,祖父說: “谷子黃了,麻雀要啄的。” 隨之吩咐我從木樓上取來一捆尼龍繩,去稻田插些竹樁,系上繩子,把塑料片掛在繩上趕麻雀。我想: 祖父之愛谷子,許是出于對兒子的愛; 祖父之愛吃大米,怕是替他的兒子在吃……我的眼淚不由得流淌下來。
稻穗終于全部黃熟。我問祖父: “明天開鐮吧?”祖父搖頭,上氣難續下氣地說: “還擱兩天……籽粒飽滿些……”可是,祖父竟于當夜口啞,且漸至昏迷。
翌日清晨,祖父張口疾喘,抬手向屋外指,我以為他老人家口渴,忙去菜田里搬來一只西瓜,祖父搖手,我又去菜田摘來一條馬瓜,祖父還是搖手。于是,我跑到菜田里,用箕將西紅柿、茄子、扁豆、絲瓜等各取回一樣,一起端到祖父面前,祖父伸手在箕里摸撈一陣,什么也不要,努力將箕推翻了……
我忽然有所領悟,立刻向稻田跑去,很快摘回一串谷穗。我把谷穗送到祖父手中,說: “爺爺,這是你要我每天數的那穗呢!” 祖父急切而抖嗦地揉捏著谷穗,嘴唇不停地翕動,很想說什么,但終于說不出,只好將我的手抓過去,把谷穗放在我的掌心,將我的手合攏,然后用勁捏、捏、捏!
許久以后,祖父合上眼簾,胳膊和手懸在空中……
點評:
本文質樸的、個性化的語言引人入勝,但文章最扣人心弦的是對祖父個性化動作的描寫,如病榻上祖父掙扎著起來把塑料片“撕成許多書頁一般大小的碎片”,彌留之際 “抬手向屋外指”,在箕中 “摸撈”,摸撈不著,急得將箕 “推翻”,待“我” 取回稻穗后,他急切地 “揉捏” 著谷穗,嘴唇不停地 “翕動”,將“我” 的手 “抓” 過去,把谷穗 “放” 在 “我” 的掌心,將“我” 的手 “合攏” 然后用力地 “捏、捏、捏!” 當讀到此處,我們明白了稻穗不再是稻穗,而是兩代人交接的事業,帶有明顯的象征意義。一個摯愛土地、視穗如命、勤勞樸實的農民祖父的形象便躍然紙上。
文題演練
一、請以 “戰斗” 為話題作文。
要求:
1. 題目自擬。
2. 不少于600字。
3. 文體不限。
思路點撥:
緊扣話題展開豐富的聯想,捕捉生活中靈動的點點滴滴,折射出精神的感悟,人生的趣味。學習、勞動、搏斗……太多的場面值得我們去回味與咀嚼。只要你留意這些生活細節: 一舉一動、一顰一笑,你就能寫出一篇精彩的文章。
二、請以 “母愛” 為話題作文。
《中國青年報》 1999年10月27日刊登過《古老而永恒的豐碑》,文中寫在貴州發生的纜車事故中,纜車以瘋狂的速度墜落,在撞擊地面的一瞬間,潘天琪、賀艷文夫婦同時舉起兩歲半的兒子潘子浩,結果夫妻雙雙遇難,而兒子卻安然無恙。6年前發生的南京“7·31” 空難,在清理現場時,人們發現有位叫貢紅梅的年輕媽媽雙手還緊緊抱著一個9個月的嬰兒,在20多個幸存者中,嬰兒傷勢最輕。當年唐山大地震,人們在清理廢墟時,發現一位母親割破自己的血管用熱血哺育懷抱中的嬰兒。
要求:
1. 文體不限,可記敘經歷、編述故事、抒發感情、發表議論、展開想象等。
2. 題目自擬。
3. 不少于600字。
思路點撥:
母愛是人類最深沉、最無私的情感,但“母愛” 的話題是老生常談,如何在舊中求新是文章成敗的關鍵。行文時可采用書信方式,結合自身經歷,講述自己親身體驗到的母愛; 也可用散文的形式歌頌默默無聞的母愛; 也可虛構故事,突出母愛的偉大,還可講述動物的母愛,但無論從哪個角度去寫,都需要用心去體味,輕輕打開你的心壺之蓋,從母親的一個動作、一抹微笑、一句話語、一個眼神中舀出那濃濃的情、柔柔的意。用飽含深情的筆墨,記錄下這些真情的瞬間,必可寫就一篇美文。
佳作展示
伐鼠記
秦佳君
晚上七點半,我正在看電視。
忽然聽到“唧唧……” 的聲音,細細一聽,乃老鼠所為。巡視片刻,見一只尖頭大耳的老鼠像夜行軍似的匆匆奔向房門。無奈房門被我關上了。“大耳” 用爪子抓騰了幾下,四處摸索了一番,見無路可去,又匆匆溜到了桌子底下。
“哇,大老鼠!” 我驚呼,本人見到老鼠從不感到害怕,反而挺來勁,因為打鼠是我的一大愛好,我愛把它看作是一次戰斗。于是一場伐鼠運動便開始了。
我畢竟不是新手,懂得要關門打鼠。我把門窗關得嚴嚴實實,然后手握拖鞋對著桌子大呼 “殺來也”。“大耳” 畢竟耳朵大,聽見“殺來也” 三字不免慌張,忙跑了出來。我抓住時機迎頭一擊,“啪” 的一聲,竟沒打著。“大耳” “哧溜”一下鉆到柜子底下去了。再呼“殺來也”,“大耳” 明顯不再上當,致命的錯誤絕不犯第二次,任憑我大呼小叫,威逼利誘,“大耳”卻始終“堅守陣地”,高掛“免戰牌”。
經過連番追殺,卻寸功未建。“大耳” 安然無恙,而我已累得氣喘吁吁,滿頭大汗。看來蠻干終究不行。我冥思苦想,終得一妙計: 得讓它失去陣地,沒有藏身之處。主意已定,我開始了“家具大搬遷”,把桌子、椅子、柜子等都搬到屋子中間,讓屋內沒有死角。“大耳” 先是東躲西藏,接著似乎知道我的用意,心想反正橫豎都是死了,還不如一搏,好歹也算“英勇就義”,或許還會殺出一條血路來呢。所以,當我搬開最后一張椅子時,“大耳” 竟飛奔過來。幸好我早有準備,來個“鞋底侍候”。隨著一聲“殺來也”,便劈頭拍了下去,只聽得一聲嘶叫,見“大耳”在地上撲騰了幾下。我緊跟上又以一擊,“大耳” 隨即一命嗚呼了。
鼠死我手,快哉! 快哉! 在提了 “大耳” 的尸體四處炫耀戰功之后,我便棄之于垃圾堆,然后回房做作業了。
點評:
本文記敘了一次打老鼠的經過。文中對老鼠 “大耳” 噬門、逃避及“我” “伐鼠” 時一系列的動作描寫真實而又細膩,再加上語言生動而幽默,這就讓 “我” 伐鼠的勃勃興致溢于言表,伐鼠的過程情趣盎然,詼諧有味。
多出來的三步
周在龍
從廚房到堂屋是十五步,從堂屋到廚房也是十五步。
這條曾被母親用腳量過多少次的路,在她的腳下是標準的十五步。母親在這條路上度過許多風霜雪雨,春夏秋冬。母親一天幾次為全家的飲食在這路上來來往往。不知過了多少歲月,母親以往那烏黑的秀發已變成灰白,明凈的額上也不知何時刻上了幾道深深的印痕。
母親老了,但她至今還為我們一天數十趟地在這條路上來回奔忙。
聽母親說,我們兄妹幾個小時候,她一人照顧不過來,做飯時,不知是我們太小,還是淘氣,總愛哭著要她抱。母親一趟趟地從堂屋走到廚房,又從廚房走到堂屋,根本沒法抱我們,只有讓我們跟在她身后,在這十五步的小路上 “練步走”。
我初中時住校,每周回家一次。星期天,母親總是做些可口的東西,讓我吃或讓我帶上。有一次,我回到家餓得難受,到處找吃的。母親看我那樣子,就急忙系上圍裙。進入了廚房。不知是何緣故,母親在返回堂屋時絆了一跤,胳膊肘被磕了一塊,殷紅的鮮血滲了出來。我看著,內心一陣難受,執意要母親不再做飯,但她不肯,仍踏上那十五步的小路。
有一天,母親突然驚奇地對我說: “三兒,這段路咋從十五步變成十八步了,這房子又沒有動,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我對此也感到非常驚訝,母親平生就在最熟悉的這段路上量來量去,“十五步,就是十五步啊!” 我對母親說,“大概是您沒量準吧?”“不,” 母親認真地對我說,并在路上又重新走起來,嘴里還數著,“一、二、三……” 我看著母親深陷的眼眶,越來越凸出的顴骨,我心里不禁一陣酸楚,望著這段熟悉的小路沉思起來: 十五步怎么能變成十八步呢?……
看著母親步履蹣跚地走在那條她最熟悉的小路上,看到一滴滴的汗珠從她那刻著皺紋的臉上滴落,難道這僅僅是路,是母親的汗珠? ……
跟母親生活在一起十八年的我,今天才第一次發現母親走完這條路竟用了十八步。這是十八年前年輕的母親想不到的; 這使我——母親矯健的十八歲的兒子——第一次淚眼朦朧!
啊,這多出來的三步……
點評:
親情是人類一個永恒的話題。同時也是一個用任何語言文字也無法盡言的心靈感受。
文章作者選擇走路的步數貫穿全文,構思新穎,從平凡的生活中展現母親在無私付出中漸漸衰老,全文如一首悠揚的樂曲娓娓道來,讀者從質樸的語言中看到了一位勤勞、善良,對孩子關愛有加的好母親的形象。
上一篇:《技巧點撥·外貌描寫》寫人作文寫作技巧
下一篇:《肖像描寫·唇齒》寫人作文寫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