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名作《草明·乘風破浪》原文|主題|賞析|概要
作者簡介 草明,原名吳絢文,曾用筆名褚雅明、草明女士等。廣東順德人。1913年生。1928年考入廣東省立女子高中師范學校讀書。1931年“九·一八”以后積極參加抗日宣傳活動,并秘密組織讀書會。1932年開始文學創作,主要是小品和小說創作。1933年因遭國民黨當局通緝逃亡上海,同年加入“左聯”,積極投入左翼文藝活動,曾一度被捕入獄。這一期間的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說《傾跌》、《沒有了牙齒》,散文、特寫《魅惑》、《表兄弟》等。抗戰爆發后,在廣州、重慶等地從事抗日文藝活動,創作以短篇小說為主。發表有短篇小說《追悼》、《遺失的笑》和許多雜文。194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皖南事變后隨八路軍到延安,參加了延安整風和延安文藝座談會,其后寫出了反映工農兵斗爭生活的短篇小說《他沒有死》、《延安人》、《女區長》和其他一些散文。1946年起在東北一些工業企業開展群眾工作,寫有短篇小說《今天》、《無名女英雄》和我國第一部描寫現代工業斗爭生活的優秀中篇小說《原動力》。建國后堅持到鞍鋼等大型企業長期深入生活,曾任鞍山鋼鐵公司第一煉鋼廠黨委副書記、中國作家協會理事等職務。出版作品13種。其中有長篇小說3種:《火車頭》(作家出版社1954年)、《乘風破浪》(作家出版社1959年、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神州兒女》(工人出版社1984年);小說集6種:《新夫婦》(天下圖書公司1950年)、《愛情》(工人出版社1956年、作家出版社1959年)、《草明短篇小說集》(作家出版社1957年)、《延安人》(天津人民出版社1957年)、《草明選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草明小說選》(上海文藝出版社1979年); 散文集3種: 《鞍山的人》(天津人民出版社1957年)、《南游散記》(與于敏合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58年、百花文藝出版社1959年)、《探索細胞奧秘的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少兒讀物《小加的經歷》(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1957年、1979年)。草明是對我國當代工業題材文學的拓荒和建設有著篳路藍縷之功的重要作家。其作品謳歌了中國工人階級公而忘私的優秀品質和敢于斗爭、富于創造進取精神的時代風貌,同時也批評了官僚主義、本位主義和保守主義的思想傾向。
內容概要 小說以1957年的整風和1958年“大躍進”為背景,以東北興隆鋼鐵公司為增產25萬噸鋼所展開的斗爭為主線,描繪了領導與群眾、個人與集體、革新與保守的錯綜復雜的矛盾,特別著墨于領導工作中兩種思想作風的斗爭,展現了工業戰線熱火朝天的生活圖景,歌頌了鋼鐵工人為改變我國落后面貌表現出來的乘風破浪的英雄氣概。小說開頭就提出了生產過程中的尖銳問題:怎樣爭取更大的增產。就此出現了兩種態度: 一種是公司和上級黨委的主張和絕大多數工人群眾的態度,認定在增產指標上“今年咋能比去年低?”主張一年超一年,大躍進接著更大躍進。主要代表是新任公司黨委第一書記兼總經理陳家駿和老工人劉進春、青年工人李少祥等;站在對立面的人物以馮棣平為代表,他們不相信甚至壓制工人群眾的積極性,不認真貫徹上級黨組織的決議,采用國外鋼鐵企業的管理方法。黨的整風運動的深入開展,推進了鋼鐵生產,造成了廣大工人群眾心情舒暢、意氣風發、斗志昂揚的局面,直接促成了當時的生產建設高潮的到來。小說故事情節發展的高潮正好落在這里,以煉鋼廠勝利地完成了增產任務祝捷大會的召開作為小說的結束。貫穿全篇的主人公李少祥是一名渾身充滿熱勁的先進青年工人,他出身于革命家庭,16歲就當上了煉鋼工人,他有著高度的責任感和工人階級的優秀品德。他剛從北京開完先進生產者代表會議回來,到公園休息度假,約會分別了6年的女朋友,也還是掛念著廠里的生產,和大哥討論增產問題,向宋廠長打聽當年的增產計劃。他富有集體主義精神,胸懷寬廣,沉得住氣,吃得下“悶虧”,團結本班和另外兩班的工友共同爭取增產。只要對增產有利,他可以不顧危險,忍受委屈。偷偷試驗快速精煉時,雖然受到了廠長的處分,但他還說:“只要對生產有利,個人挨點批評也樂意。”快速精煉失敗也不灰心,最后終于成功。在對待落后工人易大光的態度上,李少祥也表現了工人階級所特有的深厚情感。易大光鬧情緒造成嚴重的生產事故,險些要了李少祥的命,還使平爐停火檢修,但李少祥還是不遷怒于易大光。一個落后工人隨著階級良心被喚醒,終于真正回到了自己的隊伍里。哪里有困難,李少祥就站在哪里,哪里發生危險他就挺身擋住。鋼瘤埋住出鋼口時,他不顧燒傷的危險,一下子就抱走鋼瘤。水淹蓄熱室時,他晝夜看守,抽水、潛水,建議根治水患。爐門坎被鋼水沖破,他沉著勇敢地指揮搶堵爐門,直至燒傷昏迷。醒來唯一的話是:“有沒有停爐?”在愛情問題上,他也表現出一個先進的產業工人所應有的高尚情操。在海濱漁村一同長大的小蘭在外表和言談上雖然不及上海姑娘廣播員小劉,但心地純潔,思想淳樸;而小劉的思想作風卻不及小蘭那樣真誠純樸,小劉愛戀李少祥,主要是由于羨慕他是個英模,而對他缺乏真正理解。因而雖經幾番周折和誤會,李少祥仍毫不動搖地一直熱愛著小蘭。在小說中代表著工人群眾的意見的另一個重要人物是身為修理工段段長、黨委委員(后任副廠長)的老工人劉進春。他對舊社會的痛苦遭遇和新社會的幸福生活,有著切身感受。這必然在他的身上化成巨大的力量。加上他在勞動過程中已經有了對集體力量的信賴,因而富于斗爭性,他又有遠謀、主見和對國家財產的高度責任心。這個在解放時曾經組織工人奪取護廠勝利的老工人,曾經提出許多合理化建議,保證了生產的平衡,使運轉、鑄錠等薄弱環節迅速適應平爐改建后的需要。他帶著胃病,深夜排除蓄熱室的積水,但還是為了自己只想到預測水漲的辦法而沒有想到防止水漲的辦法而責怪自己沒有為廠干出什么成績來,白當市特等勞模了。工廠對于他比親兒子還要親。黨的意志就是他自己的意志。當他參加黨委會沒有通過黨的決議時,他痛苦地責備自己不配作黨委委員。他認為熱情是寶中之寶,深信熱情加科學,增產計劃一定能完成。同李少祥、劉進春站在一起的陳家駿與馮棣平的關系,在小說中分別具體地體現了在管理現代化大企業中不同思想路線思想作風的斗爭。前者堅決執行中央的政策指示,在他的領導下,生產和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而后者自命不凡,以管理企業的“內行”自居,反對黨對企業的領導,反對黨的方針路線,以庸俗手段籠絡人心,企圖把社會主義企業引向錯誤道路。由于他的領導,興鋼生產受到干擾,工人和干部的思想一度混亂。宋紫峰的妻子、組織部長邵云端看似柔順,但富于斗爭精神并善于區別對待,她主動向上級黨組織反映馮棣平的問題,并對馮的錯誤思想進行了抵制。其間邵云端要和上級馮棣平作斗爭,又要和鬧離婚的丈夫宋紫峰作斗爭。在斗爭中她始終堅持黨的原則,維護黨的利益,雖然斗爭中有許多波折也引起了她許多苦惱。他終于迎來了以陳家駿為代表的工作路線的勝利和丈夫思想感情的轉變。
作品鑒賞 小說力圖反映興隆鋼鐵公司為增產鋼鐵所展開的各種矛盾斗爭,熱情謳歌新一代中國工人的主人公精神。雖然由于作品受到當時政治形勢的直接影響,表現出圖解當時政治路線的錯誤思想傾向,因而嚴重削弱了真實性,但在客觀上塑造了一個尊重科學規律、重視技術人員的廠長宋紫峰的形象,應該說是一個意外的收獲。宋紫峰是個業務能力很強的廠長,他有20多年黨齡,在延安學習工作過。東北解放后便被派往蘇聯學習煉鋼。他有魄力有干勁,深入實際,貼近群眾,深受工人群眾信任。尤其可貴的是,在大話空話盛行、浮夸風氣高漲的年頭,他尊重科學,敢于采用外國先進的生產經驗和管理方法,按科學規律管理工廠。在能否增產20萬噸鋼的激烈爭論中,他在周密調查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看法,并且不怕受批判,頂住壓力,堅持自己的主張,又盡可能地尊重工人的意見,愛護群眾的積極性。在日常工作中,對于那些片面夸大精神作用,一味冒進,違反操作規程和勞動紀律的現象尖銳批評、嚴肅處置,教育工人一定要按科學組織和實施現代化大企業的生產。宋紫峰的形象有著特殊的典型意義。但作者為了歌頌以李少祥、劉進春為代表的工人的熱情和干勁,最后把宋與群眾對立起來,成為矛盾的主要方面,即所謂以“量不出”工人“痛快不痛快”的計算尺為象征的“知識分子路線”的代表人物。致使宋的形象前后不夠統一,也影響作品的思想深度。在人物塑造藝術上,作者十分注意把人物置于矛盾斗爭之中,隨著矛盾斗爭的發展展示人物的性格。如宋紫峰這一人物的性格內涵可以從小說對他與邵云端、劉進春、陳家駿、汪麗斯等人的矛盾的展示中看出。特別是宋與邵的關系,從發展到最后解決,一系列的矛盾都給人物性格的展示創造了條件。小說沒有脫離人物去孤立地描述煉鋼過程和整風運動的始終,而總是以人物為主,特別著墨于主要人物的身世、哀樂以及他們的相互關系。即便有時著力描繪技術性場面,也都有助于主人公性格的形成或突出。總起來說,小說的主人公形象比較豐滿,性格突出,具有一定的藝術感染力。對先進青年工人李少祥和廠長宋紫峰等形象的刻畫,不只單純地寫了他們的生產斗爭、工作表現、社會活動和政治生活,而且注意在感情和家庭生活中展開他們的性格。(盡管作者是把家庭生活辟為思想斗爭的另一戰線)。比如宋紫峰一家人在微妙的感情接觸中度過的中秋節之夜,是小說中相當生動的一節。同時也精心選擇了一些富于生活情趣的細節以豐滿人物的血肉。比如李少祥到易大光家訪問后到田里和婦女小隊一起勞動的描寫。又如宋紫峰的計算尺這一富有典型意義的細節,小說是通過各種不同的眼光、不同的語言來描述這把計算尺的。作家在刻畫真實生動的領導干部形象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小說氣勢宏大,文筆渾厚而細膩。小說存在的缺陷和問題比較明顯,主要在于:首先,作為主要人物,先進工人李少祥、劉進春的形象還不夠深厚,原因在于小說受當時審美風尚影響,使人物身上難脫概念化的油彩,還缺乏對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的成功的描寫。與之相關的是對李少祥愛情生活的描寫并不成功。主人公的戀愛情節,只是為了表現他對女性的靦腆,說明他公而忘私和心地淳樸。小說中過多的愛情誤會和多角關系的描寫,也影響了本書的藝術效果。因為這些描寫同創造人物和作品主題相游離。還有,易大光雖經李少祥的熱情而耐心的教育幫助改造,但易大光仍忽冷忽熱、忽好忽壞,很多地方缺乏他自身的生活邏輯,盡管這個落后人物形象的存在也許有助于襯托和展示李少祥的某些閃光的性格側面。最后,小說整體結構上不太平衡。前半部下的工夫大,結構較為嚴謹,人物思想性格的描寫細致鮮明,但后半部情節有些松懈。情節發展和人物刻畫不如前半部細致。后幾章拖沓冗長,而收場又顯得有些匆忙。整風以后,小說的主要矛盾已經解決了,只留了一個落后工人易大光的轉變的懸案沒有交代,但吸引力已經不大,而小說又接著寫了三章,主要情節是李少祥為了搶救煉鋼爐而受傷,加上大躍進中的奪鋼斗爭。時間轉移太快、過程輔敘過多,急于交代各個人物的結局以便收場。作為小說主要矛盾的對立面宋紫峰這一人物的轉變明顯倉促潦草,為了表現大躍進的思想而直接描寫大躍進的生產過程是對真實性和藝術性的損害。
上一篇:《茹志鵑·百合花》原文|主題|賞析|概要
下一篇:《草雪·錯偷兩日情》原文|主題|賞析|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