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名作《張潔·祖母綠》原文|主題|賞析|概要
作者簡介 (見“愛,是不能忘記的”條)
內容概要 出生漁家的曾令兒從她第一眼看見班里的男生、外表漂亮瀟灑的左葳,就有一種被融化了的感覺,從此而開始了她一生傾心的愛和不計回報的奉獻。大學三年級時左葳得了肺結核,整整一年曾令兒既要聽課、做作業、記筆記,還要替左葳補筆記、補功課,學年結束左葳順利通過考試,而曾令兒卻累得像是大病了一場,久久緩不過勁兒。50年代中葉,左葳寫了一份大字報,有著一手漂亮毛筆字的曾令兒代他謄抄,后來事態發展,曾令兒遭到批判,人們要她交代那是誰寫的,由于落款含糊曾令兒便一口咬定是自己寫的,以此保護了左葳。當時任班內黨支部書記的盧北河因為要完成分配的數額而不得不裁決曾令兒當了右派。不久,曾令兒又被分配到一個邊陲小城勞動改造。在曾令兒戴上右派帽子之后,左葳陷于內心痛苦之中,他覺得曾令兒是自己的救命恩人和再生父母,他要報她的恩,于是他到系里開了登記結婚的介紹信,然而卻從那刻起他如釋重負,覺得自己在回報曾令兒方面已做出了巨大的犧牲,而對他來說真正的愛情也就隨之消失了。當曾令兒見到那份介紹信時流下了一串又大又重的淚滴,那應該是一個完美無缺的日子,然而他們卻相對無語。曾令兒執意追問左葳是否還愛她,左葳則躲躲閃閃以免觸碰這個連他自己也無勇氣直面的問題。在痛苦而又彷徨之中曾令兒獻身于左葳,她用一個夜晚完成了一個婦人的一生。然后,她從容而堅定地將那封介紹信撕碎了,并告訴左葳:“我們已經結過婚了,你已經還盡了我的債,我們可以心安理得地分手了。”從此她再也沒有見過左葳。1958年,左葳與盧北河結婚,夫婦倆一起生活了20多年,又在同一研究所內工作,盧北河是所里的黨委副書記和副所長,左葳則是個平庸的研究人員,從某種意義上說盧北河替代了曾令兒,繼續為左葳“奉獻”。曾令兒被發配去邊疆不久發現自己懷孕了,她對此歡喜若狂,覺得自己是如此地富有,她默默地祈禱著她并不相信的上帝,給她一個像左葳一樣的兒子。她原諒了左葳的薄情,丟棄了一切怨恨,只留下了對他的感念和一種比以前更博大的愛。人們輪番來找她談話,讓她交代這是與誰的孩子,可她除了用手護著自己的肚子、一個勁兒地搖頭外則一言不發。她遭受了種種的鄙薄、辱罵和蔑視,甚至是毆打。那時,她過的是出苦力的日子,一個月只有18元錢的生活費,經常餓得頭暈眼花。生育陶陶時羊水破了以后她忍著陣痛爬往醫院,在醫院里她又受盡虐待和白眼。兒子陶陶從小就長得弱,經常生病,曾令兒面對多病而瘦弱的陶陶無能為力,曾有多少次她想寫信或打電話給左葳,然而她的心在對左葳的愛和對兒子的愛之間掙扎,卻終于沒能寫出一封信和通上一次話。陶陶成熟得早,獨自承擔了沒爸爸而受到的歧視和辱罵。陶陶學做第一篇作文的題目叫《我的爸爸》,他在文中回顧自己從小認識的媽媽,稱自己的媽媽為“比別人的爸爸做的事情還多”,語文老師批了“優”,還進行了家訪,曾令兒與陶陶相依為命,他給曾令兒帶來了希望和寄托,他使曾令兒忘憂解愁。然而,陶陶長到15歲時到水塘里游泳時溺死了。曾令兒久久地不明白,為什么她有若干次機會救出陶陶的爸爸,卻不能有一次機會救出陶陶,她責備自己枉做了漁人的女兒。20多年來,曾令兒不僅遭受了那么多生活上的磨難,而且在艱難的條件下仍堅持事業上的孜孜追求。她在學報上發表了一種計算機乘法過程的運算方法,深得同行專家的贊賞,又引起了國際上的注意。研究所即將召開一臺新的、超微型電子計算機的研制籌備會議,在盧北河的大力保薦下,決定邀請曾令兒參加微碼編制組的工作。曾令兒來到了闊別20多年的城市。在火車上她見到一本讀物上寫著極為詳盡的、又言簡意賅的每個出生人的個性和命運,她找到自己的生辰年月后面寫著:“祖母綠。無窮思愛”。她像是被槍彈打中,突然地垂下了頭。在工藝品商店里她想起這輩子沒人在她生日的時候送過一個鑲著她的誕生石的飾物給她,她決定要買一件鑲有較為罕見的綠寶石——祖母綠的飾物送給自己。最后,曾令兒挑選了鑲珍珠的戒指;她買了一對粗大的龍鳳紅燭,打算送給與她同行的一對新婚夫婦;她走進曾與左葳一同進過餐的西餐館用餐;她來到了大海邊,她已明白,令她心潮激蕩不已和無窮眷戀的已非左葳,而是她度過如許美好年華的大地,以及她慷慨獻出自己所有的、那顆無愧的心。盧北河與曾令兒在相別20多年后重逢,出現在盧北河眼前的是身材窈窕、神態安詳自若的成熟的婦人,這多少令裹在沉悶灰色中的盧北河嫉妒和羨慕。因盧北河的暗中斡旋左葳已被定為這個微碼編制組的總負責人。盧北河知道自己的丈夫實際上沒能力扛這一頭銜,擔心他會在這個真刀真槍的工作中露底兒,便拉來曾令兒這位早在大學時代成績最為卓著、又曾為左葳犧牲了大半輩子的老同學來支撐整個局面,以幫助左葳打響這唯一的、很可能是最后的一炮。盧北河告訴曾令兒會后她將留下來擔任微碼編制組副組長的工作,曾令兒頗為高興,多年來她夢寐以求能做這項工作。然后當她聽說要她當左葳的副手時不禁愕然,覺得這太難堪了。盧北河只能推心置腹地懇求曾令兒幫助左葳。曾令兒清醒而又義無反顧地走入這一“圈套”,與往昔不同的是她再也不是懷著對左葳的一片赤誠和至愛,而是對事業乃至國家和人民的博愛。
作品鑒賞 《祖母綠》被評論界看作是張潔繼《愛,是不能忘記的》、《方舟》等作品以后的一種超越了狹隘、纏綿、嫉世憤俗等等個人情感的小說,曾令兒已不僅僅停留在徘徊和抗爭中了,她靠充分的自信和自強不息的奮斗,憑著“無窮思愛”的精神力量向人生更高的目標啟航。《祖母綠》新的意義在于它讓曾令兒走上了鐘雨、梁倩們沒有走過的道路,構成了一個延續的生命的整體,從“小我”進入“大我”,從而使愛得到了升華,上升到更高的人生境界。從此意義上說,曾是張潔筆下嶄新的人物形象。曾令兒是大海的化身,她像大海一樣盡管吞下不少骯臟的東西——虐待、拋棄、侮辱、冷眼、死亡,但是大海總在不斷運動。運動本身就是最好的凈化劑,它總是“把一切不干凈的東西吐出來”,所以曾也能放下沉重的歷史包袱,不斷地熱愛和追求。張潔在塑造了一系列“慈父型”的男人之后,突然用一個不乏風流倜儻卻空虛無能的左葳來“匹配”出類拔萃的曾令兒,充分地展示了女人對男人的一種新的認識和評估。與張潔以往作品中堅貞偉岸的“男子漢”形象截然相反,左葳不僅承擔不了男人應該承擔的那部分責任——他對曾令兒母子從未盡過些微的義務;他只是盧北河形式上的丈夫,與向曾令兒索取“愛情”一樣他不斷地向盧北河索取實惠。在人生的每個關頭左葳都要依靠女人的扶持甚至安排: 大學時代倚仗曾令兒的聰明和傾心相助完成了各科學業,又因曾令兒的舍身掩護而免遭了滅頂之災;婚后他則得助于盧北河的種種心機和斡旋在家庭生活和工作事業上風平浪靜地“發展”著。直至小說最后,他又憑借著盧北河的用心良苦和曾令兒的無私奉獻進入他學術事業上的黃金階段——扛一個微碼編制組負責人的頭銜。小說集中描寫了曾令兒、左葳、盧北河三個人物形象,這三個人物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他們是在特定的時代環境中,按照各自的性格邏輯而現身說法,扮演著引人深思的故事中的各類人物的。作家以一往情深的筆觸去描寫曾令兒這個漁家出身、具有鮮明獨特的個性的知識婦女的形象,展現她復雜而美好、崇高的內心世界。她對左葳的愛是純真的、無私的、充滿了自我犧牲精神的,在她看來,愛情是兩顆水晶般透明的心的合二為一,異性之間的相互關系“只能是一種傾心的、不計回報的奉獻”,就像眼睛不能容忍砂子一樣,絕不能有絲毫個人利害的計較。小說在揭示曾令兒那如同寶石“祖母綠”象征“無窮思愛”的心,以及這愛的演變和升華,是如此真切動人。也許,曾令兒的美好、崇高的形象多少有些理想主義的色彩吧,評論界的某些文章認為,作者濃彩重墨,希圖表現曾令兒是一個體現“本體價值”,感情熾烈,富于思考,不考慮世俗偏見的女學者形象,但由于缺乏生活依據和人物性格的內在邏輯聯系和發展,給人留下了別扭、畸形,甚至有點變態的感覺。曾令兒似乎具有一種超乎常人的自我凈化、自我完善的功能,她在為自己所愛的人做了無私的犧牲后,一一失去了這些愛,并且又遭到種種非人的待遇,她對此不僅毫無怨言,反而愛得更加博大。其實,人物要在惡當中奮起,要達到愛的升華,要求得自我的凈化,沒有內因與外因相結合的強大動力推動是無法實現的。而小說在這方面的表現是貧乏的,因此,曾令兒這種愛的升華就好比浮在空中的亭臺樓閣,可望而不可及,缺乏令人信服的根據,缺乏生活的實感,是一種無力的、空泛的博愛。小說沒有采用傳統的、按照生活順序進行的、有頭有尾的寫法,而是選取了曾令兒應邀回來開會的前后幾天這一生活片斷,對幾十年的生活進行藝術概括,同時又運用了她喜歡運用的時空交錯和意識流的手法,來展現人物復雜多變的心靈歷程。
上一篇:《張潔·愛,是不能忘記的》原文|主題|賞析|概要
下一篇:《張石山·镢柄韓寶山》原文|主題|賞析|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