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文學·王實甫·〔中呂·十二月過堯民歌〕別情》原文、賞析、鑒賞
自別后遙山隱隱〔2〕,更那堪遠水粼粼〔3〕。見楊柳飛綿滾滾〔4〕,對桃花醉臉醺醺〔5〕。透內閣香風陣陣,掩重門暮雨紛紛。 怕黃昏忽地又黃昏,不銷魂怎地不銷魂。新啼痕壓舊啼痕,斷腸人憶斷腸人。今春,香肌瘦幾分,縷帶寬三寸〔6〕。
〔1〕這是一首相思曲。中呂,宮調名,元曲十二宮調之一。十二月和堯民歌都是曲牌名。過,或作帶、兼,是帶過曲的標志。帶過曲是用兩支或三支曲聯綴成篇的一種特殊形式,仍屬于小令。王實甫的曲子以文筆優美著稱,朱權《太和正音譜》評曰:“王實甫之詞,如花間美人。鋪敘委婉,深得騷人之趣。”此曲就體現了他的這一風格。(王實甫生平,見戲曲部分。)
〔2〕隱隱:隱約不分明的樣子。
〔3〕更那堪:怎么能再忍受。
〔4〕飛綿:這里指柳絮飛舞如同綿絮。
〔5〕“對桃花”句:說桃花盛開,像喝醉酒的人之臉一樣紅。
〔6〕縷帶:束腰的帶子。縷,原作摟,據文意校改。詩詞曲中常以衣帶漸寬、身形削瘦極言相思之苦。
這是一首帶過曲。女主人公面對即將逝去的春天,訴說著對遠方心上人的苦苦思念。前半寫景,后半抒情,互為補充,構成一個有機整體。重疊詞和連環句的大量使用,極為諧婉而又自然。周德清《中原音韻》評此曲云:“對偶、音律、平仄、語句皆妙。”
上一篇:《唐五代文學·崔顥·黃鶴樓[1]》原文、賞析、鑒賞
下一篇:《元代文學·劉秉忠·〔南呂·干荷葉〕》原文、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