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原文、賞析、鑒賞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魯迅是他的筆名。他出生于破落的士大夫家庭,少年時期受過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教育,1898年到南京,先后入江南水師學堂、礦務鐵路學堂學習,開始接觸西方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1902年官費留學日本。面對災難深重的祖國,在日本,他寫下“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闇故園,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自題小像》)的著名詩篇,表現了愛國主義思想。他積極參加推翻清朝統治的民主革命活動,加入革命組織“光復會”。他先學醫,后改學文,決心用文藝改良人生,改造落后的國民性。1909年從日本回國,先后在杭州、紹興任教。辛亥革命時,在紹興積極參加當地革命活動。1912年初,應蔡元培邀請到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任職,不久隨部遷居北京。1918年1月,參加《新青年》雜志的編輯工作,積極投入新文化運動。5月發表了中國文學史上劃時代的短篇小說《狂人日記》,顯示了文學革命的實績,“從此一發而不可收”,陸續寫作了《孔乙己》、《藥》等十多篇小說,1923年結集為《吶喊》出版。作為文學革命的主將,他積極支持和組織“語絲社”、“未名社”等進步社團,培養青年作家,促進新文學的發展;同時在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女子師范大學等校兼課,引導和支持學生參加進步活動。在女師大“風潮”、“五卅”事件、“三一八”慘案等重大政治斗爭中,他以痛打落水狗的韌戰精神,揭露帝國主義、北洋軍閥政府及其幫兇文人的罪行,抨擊封建復古主義和買辦文化思想,給予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反動文化同盟以沉重打擊。1926年8月離京赴廈門大學任教授。1927年1月,到當時大革命的中心廣州任中山大學文科主任兼教務主任。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他辭職于10月到上海定居,開始他的左翼10年的戰斗生活。他率領文化革命的新軍,在粉碎國民黨文化“圍剿”的斗爭中,充分發揮了偉大旗手的卓越才能和巨大作用。他先后參加過革命互濟會、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和反帝反戰同盟等革命團體并任領導工作。這一時期他以雜文為主要武器,同帝國主義、國民黨反動派及其形形色色的走狗文人進行短兵相接的戰斗,給敵人以沉重的打擊。他領導了左翼文藝活動,他自己或同別人合作編輯過《奔流》、《朝花周刊》、《萌芽》、《前哨》、《十字街頭》等多種進步文藝刊物,培植了一大批文藝青年。魯迅是革命文化新軍最偉大和最英勇的旗手,是中華民族的“民族魂”。他一生寫下小說、雜文、散文、詩歌、學術著作等近400萬字,翻譯300多萬字,整理古籍近60萬字,給我們留下了寶貴而豐富的文化遺產。
魯迅的小說,雖然數量不多,卻是中國小說發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他的《吶喊》和《彷徨》,反映了從辛亥革命前后到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前夕的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現實,深刻地總結了舊民主主義革命失敗的歷史教訓,提出了關系中國民主革命成敗的一系列重大問題。魯迅小說創作所體現出來的戰斗的批判的鋒芒,所堅持的唯物主義的觀點和立場,在文藝戰線上發生了深遠的影響,形成現代文學史上革命現實主義的優良傳統。他的小說在藝術上汲取了中外優秀作家的藝術經驗,融會貫通,創造了既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又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的獨特的藝術風格,是我國現代小說創作的不朽典范。
在魯迅的文學遺產中,數量最多的是雜文。雜文是他進行斗爭的主要武器。他的16本雜文集,思想深邃,內容豐富,技巧純熟,在中國現代革命史、思想史和文學史上,都有極大的價值。
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對魯迅作了崇高的評價:“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上一篇:《三國六朝文學·搜神記·韓憑妻》原文、賞析、鑒賞
下一篇:《唐五代文學·王昌齡·從軍行[1]》原文、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