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學·張岱·西湖七月半》原文、賞析、鑒賞
西湖七月半,一無可看,只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類看之:其一,樓船簫鼓,峨冠盛筵〔2〕,燈火優傒〔3〕,聲光相亂,明為看月而實不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樓,名娃閨秀〔4〕,攜及童孌〔5〕,笑啼雜之,還坐露臺〔6〕,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實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聲歌,名妓閑僧,淺斟低唱〔7〕,弱管輕絲〔8〕,竹肉相發〔9〕,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車,不衫不幘〔10〕,酒醉飯飽,呼群三五,躋人人叢〔11〕,昭慶、斷橋〔12〕,嘄呼嘈雜〔13〕,裝假醉,唱無腔曲〔14〕,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實無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輕幌〔15〕,凈幾暖爐,茶鐺旋煮〔16〕,素瓷靜遞〔17〕,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樹下〔18〕,或逃囂里湖〔19〕,看月而人不見其看月之態,亦不作意看月者〔20〕,看之。
杭人游湖,巳出酉歸〔21〕,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隊爭出,多犒門軍酒錢,轎夫擎燎〔22〕,列俟岸上〔23〕。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斷橋〔24〕,趕人勝會。以故二鼓以前人聲鼓吹〔25〕,如沸如撼,如魘如囈〔26〕,如聾如啞〔27〕”。大船小船一齊湊岸,一無所見,止見篙擊篙〔28〕,舟觸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興盡,官府席散,皂隸喝道去〔29〕。轎夫叫船上人怖以關門〔30〕,燈籠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擁而去。岸上人亦逐隊趕門,漸稀漸薄,頃刻散盡矣。
吾輩始艤舟近岸〔31〕。斷橋石磴始涼,席其上,呼客縱飲。此時,月如鏡新磨,山復整妝,湖復頮面〔32〕,向之淺斟低唱者出〔33〕,匿影樹下者亦出,吾輩往通聲氣〔34〕,拉與同坐。韻友來,名妓至,杯箸安〔35〕,竹肉發。月色蒼涼,東方將白,客方散去。吾輩縱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氣拍人〔36〕,清夢甚愜〔37〕。
〔1〕本文選自《陶庵夢憶》卷七,介紹了當時杭州人七月半游西湖的盛況,同時也刻畫出各色人物的志趣心態。七月半,農歷七月十五日,俗稱中元節。杭州風俗,中元盛會,傾城至西湖游樂。
〔2〕峨冠:高冠。這里代指士大夫。峨冠博帶是封建士大夫的服裝。
〔3〕優:優伶,歌妓。傒(xi):同“奚”,仆役。
〔4〕名娃:著名的美女。
〔5〕童孌(luan):美貌的侍童。
〔6〕還坐露臺:環坐在樓船的平臺上。還,通“環”。
〔7〕淺斟:指慢慢地喝酒。
〔8〕弱管輕絲:形容音樂輕柔。
〔9〕竹肉相發:簫笛聲與歌聲相隨。竹,竹制的簫、笛等管樂器。肉,歌喉。
〔10〕幘(ze):頭巾,古代男子用以包發。
〔11〕躋(ji):擠入。
〔12〕昭慶:昭慶寺,在西湖東北岸。斷橋:原名寶祐橋,至唐代始稱斷橋,在西湖白堤上。 兩處均為西湖勝景。
〔13〕嘄(xiao)呼:大聲叫嚷。嘄:“囂”的假借。
〔14〕無腔曲:不成腔調的歌曲。
〔15〕輕幌:細薄的幃幔。
〔16〕茶鐺(cheng):煮茶用的三足小鍋。 旋:不久,即刻。
〔17〕素瓷:潔白雅致的瓷杯。
〔18〕匿(ni)影:藏身。
〔19〕逃囂里湖:為逃避喧囂而躲人里湖。 里湖,金沙堤與蘇堤東浦橋相接,其南面稱里湖。
〔20〕作意:故意做作。
〔21〕巳出酉歸:巳時出城,酉時返回。 巳時約上午九至十一時,酉時約下午五時至七時。
〔22〕擎燎:舉著火把。
〔23〕列俟(si)岸上:排列在岸上等候。 俟,等候。
〔24〕速:催促。 舟子:船夫。
〔25〕鼓吹:音樂聲。
〔26〕如魘(yan)如囈(yi):如夢中驚叫、囈語一般。
〔27〕如聾如啞:聲音喧雜,聽的人聽不見,如同聾子;說的人等于白說,如同啞巴。
〔28〕止:只,僅。
〔29〕皂隸:官衙里的差役。 喝道:喝令行人讓路。
〔30〕怖以關門:“以關門怖”的倒文,意為以關城門來恐嚇游人,使他們早歸。
〔31〕艤(yi)舟:將船向岸邊靠攏。
〔32〕湖復颒(hui)面:形容湖面重新呈現出一片明潔。 颒面,洗面。
〔33〕向:剛才,方才。
〔34〕通聲氣:招呼問答。
〔35〕杯箸安:安放好杯子和筷子。
〔36〕拍人:撲面而來。 一本作“拘”。
〔37〕愜(qie):適意,暢快。
本文以簡練的文筆生動、形象地描述了明末杭州的世俗民習和西湖風光,并將不同游客的看月情態、活動場景、妝束神情、興趣愛好等分別作了繪聲繪形的描摹刻畫。作者之意在于嘲諷達官顯貴附庸風雅和市井百姓湊熱鬧的俗氣,標榜文人雅士清高脫俗的情致,對所分的五類人褒貶自現,且雅俗分明。褒貶不盡妥當,但立意別致,也表露了作者的生活情趣和審美理想。
上一篇:《遼金文學·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原文、賞析、鑒賞
下一篇:《魯迅·論雷峰塔的倒掉》原文、賞析、鑒賞